欄目
首頁 > 植物科學 > 課堂教學

農村小學自然課教學改革的實踐與認識


  [摘要]:農村教學條件受到自然條件、教學條件和經濟發展的限製,教師如何因地製宜,轉變教育思想,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克服學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脫離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及對農村自然課教學改革的實踐和認識。
  [關鍵詞]:自然科學;鄉村教學;植物;自然課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6908(2008)062
  
  瀘縣毗盧鎮中豐中心小學是一所兩縣交界處的全日製山區村辦小學,現有教師39人,小學部學生376人。學校教育長期受觀念、師 資、設備等因素影響,自然課不僅時有時無,而且自然教學一直沿襲“結論式的教學內容、注入式的教學方法 、高分數的教學目的”的傳統模式,學生越學越呆,學非所用,學校教育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越離越遠。小學生好奇心強,渴望了解大自然的種種秘密。於是針對兒童的心理特征,根據教材內容、教學要求,精心設計問題,創設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濃厚的探索興趣。自然課是培養學生能力、傳授學生知識的主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主陣地。在小學自然教學中,不能隻重視課堂上知識內容的傳授,而應讓學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參加自然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親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學會主動觀察、主動思考、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適應時代的需要。
  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入調查,摸清本地自然教學條件
  
  活用教材,在知識體係上創新 小學自然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指導學生初步認識自然界,初步了解人類對自然界的探索、利用、改造和保護,從而使他們獲得基本的自然科學常識,發展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誌趣和能力,受到科學自然觀、科學態度、愛家鄉愛社會主義祖國等思想的熏陶,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在小學階段,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教材每期一冊,其主要內容包括:認識物體(水、空氣、金屬、土壤、岩石、宇宙、動植物等),學習生理衛生、力學、聲學、光學(熱)、能源等知識。在常規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按部就班,根據每課時的教材內容進行教學,缺乏相關知識的聯係。而自然知識在各冊中都有一定的聯係,因此活用教材相當重要。經過分析,我們發現本校要按照自然教學大綱的要求開展自然教學,主要有以下幾方麵的優勢和劣 勢。
  1. 主要優勢
  1.1 選擇感知材料的優勢
  自然課以學生周圍常見的自然事物及其相互間的聯係為認識對象,課本所列舉的動物、植物、土壤、岩石 、礦產、水域等具體事物,在中豐中心小學的山上山下,有85%能直接找到,有10%能找到相應材料來替換或補 充。如課本涉及的102種動物,這裏能找到82種;有關的土壤、岩石和能源礦產等,在周圍地裏、山上、 煤礦裏能找到18種。這是農村學校自然教學得天獨厚的物質優勢。
  1.2 學生感性經驗的優勢
  波利亞曾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係。而低年級的學生又還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往往憑興趣。而“玩”則以其興趣而吸引著學生。如在上《影子》一課時,讓學生捉影子,踩影,學生高興得歡叫起來。“玩”後,學生積極發言,紛紛講述自己在“玩”中觀察到的現象。從而認識到影子產生的條件:一是有光;二是有遮光物體。在玩的過程中,學生還會感知到許多東西,如《磁鐵遊戲》一課時,我放手讓他們愛怎麼玩就怎麼玩。“玩”後,我問他們看到了什麼,有的說,磁鐵能吸鐵;有的說,磁鐵隔著物體也能吸鐵;還有的說,磁鐵兩端的磁性最強,吸的鐵最多,而中間最弱,基本不吸鐵。通過“玩”還可以發展學生分析﹑綜合﹑想象﹑創造等能力。如在一隻裝滿了水的燒杯裏,放進一隻圖釘,要求學生在不倒掉水,不準用任何東西伸進水裏去取的條件下,想辦法把圖釘取出來。幾十個學生瞪大眼睛望著燒杯裏的圖釘,努力思考著,很快就有學生想出了用磁鐵隔著杯子吸圖釘的辦法。這樣的“玩”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聰明才智,發展了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為培養創造能力奠定了基礎。
  2. 主要劣勢
  我校是位於瀘縣,永川市交界的山村。偏僻的地理位置,使得學校交通不便,規模很小, 正規實驗設施和自然課師資不足。五年前,學校一無實驗室,二無生物園,僅有的幾件演示儀器既不能用,也 無人會用。自然課作為“搭頭”人人可以代,隨時可以減,照本宣科是唯一的教學方法。設備和師資成了影響 農村自然教學的兩個難題。
  
  二、聯係實際,探索自然教學改革出路
  
  1. 問題的提出
  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是當今社會人才最寶貴的素質。開發創造力,培養創造型人才,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需要。江澤民同誌曾多次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要迎接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和知識經濟迅速興起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堅持創新。……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因此,為適應時代的需要,提高我們整個民族的科學素養,作為我們跨世紀的教育工作者,就應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培養學生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責任來。初中學生天真、好奇、愛玩、好動,樂於接受新鮮事物,具有發明創造的潛能。而自然學科,更是學生大顯身手,進行實踐和發揮創造才能的一個大舞台。因而,自然教師就更應把握時機,在教學中,努力去挖掘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為此,我組於99年下半學期起,開始進行自然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探索工作。
  2. 觀念的轉變
  要培養學生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首先教師要有創新的觀念和創新的方法。鑒於目前學校受傳統的教育思想及“應試教育”的影響,必須先要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讓教師從陳舊的教育思想和“應試教育”中解脫出來,轉變到“教育是對人的創新精神的培植和創新能力的挖掘”中來。因此,我們組織了組內教師認真學習江澤民同誌有關創新教育的講話及創新教育基本理論,使教師認識到創新教育的必要性、緊迫性和可行性。組內教師在校內首先學習了多媒體技術,踴躍參加各類培訓進修學習,教學中大膽嚐試新的方法。
  2.1 揚山村材料之優勢,補正規儀器之不足
  著名物理學家麥克斯韋認為,實驗的教育價值往往與儀器的複雜性成反比,學生用自製的教具,雖然經常 出現毛病,但它卻會比用仔細調節好的儀器得到更多的東西。調查研究表明:農村自然教學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學儀器設備少。但農村學校也有許多有利的教學條件: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資源為自然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活生生的教學材料;為開展自然教學提供了觀察、考察 、飼養、栽培等實踐活動的場所;自然課中50%以上的內容都是農村學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現象,學生對農村的 自然事物有著豐富的感性認識等等。所以,我們特別注意引導實驗教師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為此,我們發動師生自力更生,從以下幾方麵對自然教學材料進行了改革。
  (一) 作為認識對象的材料由學生自采自帶
  1) 因地製宜,選擇適應教學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課中的觀察、實驗材料雖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蓋所有地區和學校,對於那些當地缺乏的材料 怎麼辦?我們采取的辦法是:對教材中與自然條件結合較緊的課文進行係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學材料, 選擇可以達到的教學目的要求、當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補充(如用紅薯藤替代天竺葵學習“扡插”,用菜青蟲 替代蠶學習“養蠶”等
  

[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