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
首頁 > 植物科學 > 課堂教學

土肥複習資料

     1、 晶格固定態銨;被2:1型粘土礦物晶格所固定的礦化銨和施入的銨
   2、作物營養最大效率期;某種養分能發揮最大效用的時期
   3、最小養分律;作物的產量受土壤中含量最少的養分控製
   4、鼇合態微量元素肥料;將螯合劑和微量元素一起螯合所製成的微量元素肥料
   5、混成複合肥;幾種單質肥料機械混合而成的複合肥料
   6、離子間的拮抗作用;在溶液中一種養分的存在抑製另一種養分的吸收
   7、磷的等溫吸附曲線;土壤固相表麵吸附的磷與其接觸的液相磷,在恒溫條件下達到平衡時所存在的磷濃度間的關係曲線
   8、土壤供氮能力。指當即作物種植時土壤中已積累的氮和在作物生長期內土壤所礦化釋放的氮量總和

     3、綠肥的激發效應;新鮮綠肥施入土壤後能促進原有有機質礦化
   4、玻璃微量元素肥料;將玻璃和微量元素熔融,然後研磨的粉末物
   5、摻混肥;幾種單質肥按一定的比例摻混而成的複合肥料
   6、根際;距植物根表麵一厘米以內的根區土壤,其生物活性較高被
     8、閉蓄態磷;被鐵鋁膜包庇起來的磷酸鹽
   9、土壤養分容量因素;土壤養分的總量,表示土壤能夠供應養分能力的大小

     1、作物營養臨界期;某種養分缺少或過多時對作物生長發育影響最大的時期。
       4、交換性鉀;土壤膠體表麵吸附的,可以與溶液中交換性的鉀。
      6、土壤養分強度因素;存在土壤溶液中有效養分的濃度。
   7、活性錳;指高價Mn的氧化物中易被還原成Mn2+的那一部分。
   8、;營養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必需營養元素在植物體內的含量不論多少,對植物的生長是同等重要的。

      7、磷的等溫吸附曲線;土壤固相表麵吸附的磷與其接觸的液相磷,在恒溫條件下達到平衡時所存在的磷濃度間的關係曲線
       8、根外營養。植物通過葉部吸收養分進行營養的叫做根外營養

     1. 歸還學說:為保持地力,應向土壤中歸還被植物吸收的元素;
   2. 根際:根周受植物生長、吸收、分泌顯著影響的微域土壤;
   3. 硝化作用:銨態氮在微生物等作用下被氧化成硝態氮的過程;
   4. 質外體:細胞膜以外的植物組織的連續體;
   5. 作物營養臨界期:植物生長過程中對營養失調最為敏感的時期。

     1.有效養分: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養分
   2.反硝化作用:硝態氮在微生物等作用下被還原成氮氣或氮氧化物的過程
   3.交換吸附:帶電粒子被帶相反電荷的土壤膠體可逆吸附的過程
   4.養分再利用:早期吸收進入植物體的養分可以被其後生長的器官或組織利用
   5.生理酸性肥料:植物選擇性吸收後導致環境酸化的肥料

 

四、簡答題:(計26分)
   1、銨態氮肥深施為什麼能提高氮肥利用率? 土壤對銨的吸附,減少氨的揮發和硝化作用,防止硝態氮的淋失和反硝化脫氮,深施有利於根係下紮,擴大根的營養麵積,深施有利於增加銨在土壤中的擴散麵積,增加根的吸收機會(5分)

   2、土壤養分遷移的主要方式及影響因素?截獲,質流,擴散。氮主要以質流為主,磷和鉀以擴散為主。主要影響因素是土壤養分濃度和土壤水分含量,濃度高時根係接觸到的養分數量多,截獲多。濃度梯度大,擴散到根表的養分多。水分多是水流數度快,濃度高單位容積中養分數量多,質流攜帶的養分多 (5分)

   3、簡述葉部營養的優缺點。優點,防止養分在土壤中的固定,減少使用量。能及時滿足植物對養分的需要,轉化利用快。能直接促進植物體內的代謝,增強根的活性。缺點,由於大量元素需求量多,單靠葉噴供應不足 (5分)

   4、根際土壤養分的有效性為什麼高?根係分泌的有機酸等物質可增加難溶性物質的溶解度。根際有較多的能源物質,使根際微生物活性較高,有利於難溶性養分的釋放 (5分)

   5、簡述鉀肥在提高作物抗逆性方麵的主要功能。鉀能夠提高原生質膠體的水和度,減少水分的散失,調節氣孔關閉,有效用水,增強作物的抗旱性。促進光和作用,增加體內可溶性糖的含量,提高作物的抗寒性。使細胞壁增厚,提高細胞壁木質化程度,並能減少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強作物抗病和抗倒伏的能力 (

      2、土壤中固定態(難溶性)磷在哪些條件下可轉化成為有效磷?

    2、 施用酸性肥料使土壤酸性增加;根係和微生物分泌的有機酸,施用有機肥中的有機酸都能與土壤中的鈣、鐵、鋁等絡合,將固定的磷釋放出來;淹水條件下,Eh降低,使 Fe3+ →Fe2+ 將閉蓄態磷釋放出來,增加磷的有效性。 

   3、作物體內酰胺的形成對氮代謝有什麼影響?把作物體內過多的氨以酰胺的形式儲存起來,消除體內過多的氨所造成的毒害,在作物體內氮不足時,酰胺可直接參與蛋白質的代謝。

    4、作物缺氮和缺硫在外觀表現上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為什麼?相同處葉片發黃,不同缺硫上部新葉發黃,缺氮老葉發黃,氮和硫都是蛋白質的組成成分,缺乏都影響葉綠素的合成使葉色發黃,但硫移動性差,缺硫出現在新葉上,氮移動行強,缺氮出現在老葉上

   5、簡述磷肥在提高作物抗逆性方麵的主要功能。提高原生質膠體的水合度,增加其彈性和粘性,增強對局部脫水的抗性,同時磷能促進根係發育,可吸收深層土壤的水分,提高抗旱性;增加體內可溶性糖和磷脂的含量,使冰點下降,增強細胞對溫度變化的適應性,提高作物的抗寒性;H2PO42-和HPO4-轉化,增強作物對外界酸堿反應的適應能力,提高抗鹽堿能力

   6、充足的鉀肥供應為什麼會增加根瘤的固氮量?豆科植物的根瘤固氮從寄主植物獲得碳水化合物作為能源,寄主碳水化合物供應充足,根瘤固氮能力強,鉀能提高豆科作物的光合作用,增加體內碳水化合物含量,並能促進碳水化合物的運輸,

     7、在酸性土壤上為什麼要施用石灰?提供鈣鎂營養,中和土壤酸度,消除鐵鋁毒害;提高土壤PH值,釋放鐵鋁固定的磷,並能促進有微生物活性,增加土壤有效養分;增加土壤鈣膠體的數量和腐殖質的含量,促進團粒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狀;調整酸度並能直接殺死病菌和蟲卵,可減輕病蟲害的發生

     1、簡述影響根係吸收養分的外界環境條件。1、溫度:在一定溫度範圍內,溫度升高有利於土壤中養分的溶解和遷移,促進根係對養分的吸收;通氣狀況:良好的通氣狀況,可增加土壤中有效養分的數量,減少有害物質的積累;
     PH:土壤過酸或過堿都不利於土壤養分的有效化,偏酸性條件有利於根係吸收陰離子,偏堿性條件有利於根係吸收陽離子;   土壤水分:土壤水分適宜有利於養分的溶解和在土壤中的遷移,但水分過多時會引起養分的淋失。

      2、在堆肥過程中如何調節水分和通氣狀況?含水量為原材料濕重的60%左右,堆製初期要創造較為好氣的條件,以加速分解並產生高溫,堆製後期要創造較為嫌氣的條件,以利腐殖質形成和減少養分損失。

      3、缺錳時作物體內的硝酸鹽含量為什麼會增加?錳能活化硝酸還原酶,促進植物體內硝酸還原,利於蛋白質的合成,當缺錳時,硝酸還原受到抑製,所以體內硝酸鹽含量增加。

      4、簡述磷肥在提高作物抗逆性方麵的主要功能。、 提高原生質膠體的水合度,增加其彈性和粘性,增強對局部脫水的抗性,同時磷能促進根係發育,可吸收深層土壤的水分,提高抗旱性;增加體內可溶性糖和磷脂的含量,使冰點下降,增強細胞對溫度變化的適應性,提高作物的抗寒性;H2PO42-和HPO4-轉化,增強作物對外界酸堿反應的適應能力,提高抗鹽堿能力(6分)

   5、充足的鉀肥供應為什麼會增加根瘤的固氮量?豆科植物的根瘤固氮從寄主植物獲得碳水化合物作為能源,寄主碳水化合物供應充足,根瘤固氮能力強,鉀能提高豆科作物的光合作用,增加體內碳水化合物含量,並能促進碳水化合物的運輸,所以能增加根瘤根瘤固氮。

      1、論述有機肥料的培肥改土作用。、 有機肥富含新鮮的有機物質和大量的纖維素和木質素,增加土壤活性腐殖質含量,可補給和更新土壤有機質;有機肥經微生物分解後增加有機膠體數量,有利於提高水穩性團聚體數量,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保肥性;有機肥是植物營養的重要來源,氮、磷、鉀及微量元素等養分齊全,可全麵供給作物所需要的營養;富含有機碳,為微生物提供能量來源,提高土壤生物活性。微生物活動和有機肥釋放的有機酸,可增加土壤中難溶性養分的有效性,增加土壤有機膠體,可吸附有害物質,減輕土壤汙染。
    1. 試分析土壤條件與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性的關係。
     ① 土壤pH值: 高低兩個方向
     ② 土壤Eh值: 變價元素鐵、錳,磷
     ③ 土壤有機質: 螯合作用--金屬微量元素
     ④ 土壤水分狀況: 養分移動性
   2. 土壤中硫的來源有哪些? 什麼地區易發生缺硫?
     ① 來源: A 降水 B 含硫肥料
     ② 缺硫地區:A 土壤全硫含量低
           B 遠離含硫工業區
           C 長期不施含硫肥料, 如過磷酸鈣
   3. 鉀對增強作物抗性有哪些方麵的影響? 其作用原理是什麼?
     抗旱、抗寒、抗倒伏、抗病蟲
     抗旱: A 氣孔調節
        B 滲透調節
     抗寒: 滲透調節
     抗倒伏: ① 增加機械支持
         ② 調節C.N代謝
     抗病蟲: ① 機械抵抗
         ② 營養抵抗
   4. 說明植物對銨態氮和硝態氮在吸收、同化、運輸和貯存方麵各有什麼異同?
     吸收: 銨態氮為被動擴散; 硝態氮為主動吸收
     同化: 銨態氮直接同化; 硝態氮先還原後同化
     運輸: 銨態氮基本不進行長距離運輸; 硝態氮在木質部運輸
     貯存: 銨態氮不能累積,以酰胺形態貯存; 硝態氮可累積貯存
   5. 葉麵施肥有何優點? 它能否取代根部施肥? 為什麼?
     優點: A 無固定 B 見效快 C 用量小 D 成本低
     不能代替根部施肥: A 量上不能滿足需要;B 時間上不能持久


五、論述題:(每題10分,計20分)
   1、以過磷酸鈣為例,說明磷在土壤中的固定機製。當過磷酸鈣施入土壤後,水分不斷從周圍向施肥點彙集,過磷酸鈣發生水解和解離,形成一水磷酸一鈣飽和溶液。使局部土壤溶液中磷酸離子的濃度比原來土壤溶液中的高出數百倍以上,與周圍溶液構成濃度梯度,使磷酸根不斷向周圍擴散,磷酸根解離出的H+引起周圍土壤PH下降,把土壤中的鐵、鋁、鈣溶解出來。磷酸根想周圍擴散過程中,在石灰性土壤上,發生磷酸鈣固定,在酸性土壤上發生磷酸鐵和磷酸鋁固定。在酸性土壤上水溶性磷酸還可以發生專性吸附和非專性吸附

   2、論述種植綠肥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1,提高土壤肥力,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和氮的含量並能更新土壤有機質
2,綠肥作物根係發達,可利用難溶性養分,從如讓深層吸收,富集和轉化土壤養分
3,能提供嘉多的新鮮有機物與鈣素等養分,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
4,有利於水土保持,綠肥根係發達,枝葉繁茂,覆蓋度大,可減少徑流,保持水土
5,促進農牧結合,綠肥大多是優質牧草,為發展畜牧業提供飼料,牲畜糞肥可為農業提供有機肥源,提高土壤肥力

   2、論述氮在土壤中損失的主要途徑,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1)主要損失途徑是氨的揮發,硝態氮的淋失和反硝化脫氮。
     2)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徑是:根據土壤條件合理分配氮肥,根據土壤的供氮能力,在含氮量高的土壤少施用氮肥,質地粗的土壤要少量多次施用,減少氮的損失;根據作物營養特性和肥料性質合理分配氮肥,需氮量大得多分配,銨態氮在堿性土壤上要深施覆土,增加土壤對銨的吸附,減少氨的揮發和硝化作用,防止硝態氮的淋失和反硝化脫氮,硝態氮不是宜在水田施用,淹水條件易引起反硝化脫氮;氮肥與有機肥及磷鉀肥配合施用,養分供應均衡,提高氮肥利用率;施用緩效氮肥,使氮緩慢釋放,在土壤中保持較長時間,提高氮肥利用率。

      1. 試比較鈣和磷在根部吸收的部位、橫向運輸、縱向運輸、再利用程度和缺素症出現的部位等方麵的特點。
     吸收部位: 鈣主要在根尖; 磷主要在根毛區
     橫向運輸: 鈣為質外體; 磷為共質體
     縱向運輸: 鈣隻在木質部運輸; 磷既能在木質部也能在韌皮部運輸
     再利用程度: 鈣不能再利用; 磷再利用程度高
     缺素症部位: 鈣首先在蒸騰作用小的部位出現; 磷則在老葉首先出現

   2. 列出土壤中養分向根表遷移的幾種方式, 並說明氮磷鈣各以那種方式為主? 它們在根際的分布各有何特點? 並分析其原因。
     ① 遷移方式: 截獲、質流、擴散
     ② 氮以質流為主: 土壤吸附弱,移動性強
     磷以擴散為主: 土壤固定強,土壤溶液中濃度低,移動性弱
     ③ 氮的根際虧缺區比磷大的多。
   3. 試述石灰性土壤對水溶性磷肥的固定機製和提高磷肥利用率的關鍵與途徑。
     ① 固定機製: 二鈣→八鈣→十鈣
     ② 關鍵:A 減小與土壤的接觸
         B 增大與根係的接觸
     ③ 途徑 A 製成顆粒肥料
         B 集中施用: 溝施、穴施、分層施用
         C 與有機肥料配合施用
         D 與生理酸性肥料配合施用
         E 根外施肥
   4. 分別說明氮肥在旱地施用時,氮素損失的途徑有哪些?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相應措施是哪些?
     ① 途徑: 揮發、淋失、反硝化
     ② 措施 A 分配硝態氮肥
         B 銨態氮肥深施覆土
         C 氮肥與其它肥料配合施用
二、簡述NO3-N吸收與同化過程,影響因素(10分)
   1 以NO3-形式主動吸收
   2 經過硝酸還原作用分兩步還原為NH4+,然後同化為氨基酸,再進一步同化。
   3 影響因素:(1)硝酸鹽供應水平 當硝酸鹽數量少時,主要在根中還原;
         (2)、植物種類 木本植物還原能力>一年生草本 。一年生草本植物因種類不同而有差異,其還原強度順序為: 油菜>大麥>向日葵>玉米>蒼耳
         (3)、溫度 溫度升高,酶的活性也高,所以也可提高根中還原NO3--N 的比例。
         (4)、植物的苗齡 在根中還原的比例隨苗齡的增加而提高;
         (5)、陪伴離子 K+能促進NO3-向地上部轉移,所以鉀充足時,在根中還原的比例下降;而Ca2+和Na+為陪伴離子時則相反;
         (6)、光照 在綠色葉片中,光合強度與NO3-還原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相關性。

三、在小麥/玉米、小麥/水稻輪作體係中,磷肥應如何分配?為什麼?(10分)
   1 小麥/玉米輪作,優先分配在小麥上,因為小麥需磷高於玉米、小麥生長期溫度的,對磷的需要量高。    2 小麥/水稻輪作,優先分配在小麥上,因為小麥需磷高於水稻、小麥在旱地,磷的有效性低於水稻季。

四、舉6種元素,說明養分再利用程度與缺素症發生部位的關係(10分)
   氮磷鉀鎂,再利用能力強,缺素先發生在老葉。
   鐵錳鋅,再利用能力低,缺素先發生在新葉
   硼和鈣,再利用能力很低,缺素先發生在生長點

五、什麼是酸性土壤, 酸性土壤的主要障礙因子是什麼?(10分)
   1 酸性土壤是低pH土壤的總稱,包括紅壤、黃壤、磚紅壤、赤紅壤和部分灰壤等。
   2 主要障礙因子包括:氫離子毒害、鋁的毒害、錳的毒害、缺乏有效養分

六、雙子葉植物及非禾本科單子葉植物對缺鐵的適應機理是什麼?(20分)
   雙子葉植物和非禾本科單子葉植物在缺鐵時,根細胞原生質膜上還原酶活性提高,增加對Fe3+的還原能力,質子和酚類化合物的分泌量加大,同時增加根毛生長和根轉移細胞的形成,其適應機理稱作機理Ⅰ。
   1) Fe3+的還原作用 機理Ⅰ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缺鐵時植物根係表麵三價鐵的還原能力顯著提高。
   2) 質子分泌:機理Ⅰ類植物根細胞原生質膜上受ATP酶控製的質子泵受缺鐵誘導得以激活,向膜外泵出的質子數量顯著增加,使得根際pH值明顯下降酸化的作用有兩方麵:一是增加根際土壤和自由空間中鐵的溶解度,提高其有效性;二是創造並維持根原生質膜上鐵還原係統高效運轉所需要的酸性環境。
   3) 協調係統:對機理Ⅰ植物而言,缺鐵不僅誘導根細胞原生質膜上還原酶的形成與激活,而且誘導質子泵的激活,這兩個過程之間不論是在發生的時間,還是在發生的部位上,都是密切配合、協同起作用的。這一協同係統保證了植物在缺鐵時,特別是在高pH環境中,也能有效地還原Fe3+ 。

七、氮肥的損失途徑有哪些?如何提高氮肥的利用率?(20分)
   1 途徑: 揮發、淋失、反硝化
   2 措施(1) 硝態氮肥防止淋失
      (2) 銨態氮肥深施覆土
      (3) 氮肥與其它肥料配合施用
      (4)緩控釋肥料
      (5)合理施肥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