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學名詞解釋
日期:2010-07-30
1 滲透勢:由於溶質作用使細胞水勢降低的值。
2 呼吸商:植物在一定時間內放出的CO2與吸收O2的比值。
3 熒光現象:葉綠素吸收的光能從第一單線態以紅光的形式散失,回到基態的現象。
4 光補償點:光飽和點以下,使光合作用吸收的CO2與呼吸作用放出的CO2相等的光強。
5 代謝庫:是能夠消耗或貯藏同化物的組織、器官或部位。
6 生長調節劑:人工合成的,與激素功能類似,可調節植物生長發育的活性物質。
7 生長:由於細胞分裂和擴大引起的植物體積和重量的不可逆增加。
8 光周期現象:植物通過感受晝夜長短的變化而控製開花的現象。
9 逆境:對植物生長發育有利的各種環境因素的總稱。
10自由水:在植物體內不被吸附,可以自由移動的水。
1. C02補償點:植物光合同化C02量與呼吸釋放C02量達到動態平衡時,環境C02含量。
2. 植物細胞全能性:植物的每個細胞均含有母體的全套基因,並在適宜條件下均能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
3、氧化磷酸化:是指電子通過呼吸鏈傳遞給分子氧和生成水,並偶聯ADP和磷酸生成ATP的過程。
4、源-庫單位:代謝源與代謝庫及其二者之間的輸導組織;或同化物供求上有對應關係的源與庫的合稱。
1.滲透勢亦稱溶質勢,是由於溶液中溶質顆粒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勢降低值。
2. 誘導酶:亦稱適應酶,是指植物體內本來不含有,但在特定外來物質的誘導下可以生成的酶。如水稻幼苗本來無硝酸還原酶,如果將其培養在硝酸鹽溶液中,體內即可生成此酶。
3. 作用中心色素:指具有光化學活性的少數特殊狀態的葉綠素a分子。
4. 巴斯德效應:指氧對發酵作用的抑製現象。
5. 代謝源:指製造並輸送有機物質到其他器官的組織、器官或部位。如成熟的葉片。
6. 單性結實:不經受精作用而形成不含種子的果實。
1. 植物生理學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動規律與細胞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在細胞結構與功能的基礎上研究植物環境刺激的信號轉導、能量代謝和物質代謝。
2. 蒸騰效率:植物在一定生育期內所積累幹物質量與蒸騰失水量之比,常用g?kg-l表示。
3. 質外體:植物體內原生質以外的部分,是離子可自由擴散的區域,主要包括細胞壁、細胞間隙、導管等部分,因此又叫外部空間或自由空間。
4.植物激素:指一些在植物體內合成,並從產生之處運送到別處,對生長發育起顯著作用的微量(<1μmol/L)有機物。
5.光形態建成:依賴光控製細胞的分化、結構和功能的改變,最終彙集成組織和器官的建成,就稱為光形態建成。
6. 逆境:對植物生存生長不利的各種環境因素的總稱。逆境的種類可分為生物逆境、理化逆境等類型。
1. .滲透作用 水分通過半透膜從水勢高的區域向水勢低的區域運轉的作用。
2. 生物固氮:微生物自生或與植物(或動物)共生,通過體內固氮酶的作用,將大氣中的遊離氮固定轉化為含氮化合物的過程。
3. 指單位土地麵積上,綠葉麵積與土地麵積的比值。是衡量光合麵積大小的指標,作物高產與否,在一定範圍內與葉麵積指數呈正相關,但超過一定範圍就會走向反麵,這個合理的範圍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作物的種類、品種特性和栽培條件而異 。
4. 指不受氰化物抑製的呼吸作用,簡稱CRR其電子傳遞途徑不是細胞色素係統,而是由泛醌通過某種途徑傳遞到氧,末端氧化酶為抗氰(或稱交替)氧化酶,其P/o比為1。
5. 源指植物製造和輸出同化產物的部位或器官,主要指進行光合作用的葉片,萌發種子的 乳等。
庫指植物吸收和消耗同化產物的部位或器官,這些部位或器官生長旺盛,代謝活動非常活躍,如生長點,正在發育的幼葉、花、果實等。
6. 存在於細胞溶質中的一類小分子的水溶性蛋白,能可遞的與ca2+結合。當與Ca2+結合後可活化一些關鍵性的酶從而對許多代謝活動具凋節作用,是影響細胞活動的第二信使。
1. 植物對水分不是特別敏感的時期。作物的水分臨界期都是從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的時期。
2. 又叫適應酶。指植物體內本來不含有,但在特定外來物質的誘導下可以生成的酶。如水稻幼苗本來無硝酸還原酶,但如將其在硝酸鹽溶液中培養,體內即可生成此酶。
3. 在四十年代,以綠藻和紅藻為材料,研究其不同光波的光合效率,發現當光波大於680納米時,雖然仍被葉綠素大量吸收,但量子產額急劇下降,這種現象,稱為紅降。
4. 分子氧對發酵作用抑製的現象,或分子氧抑製乙醇發酵的現象。該現象是巴斯德首先在酵母中所發現的。
5. 乙稀可抑製黃化豌豆幼苗上胚軸的伸長生長;促進其加粗生長;上胚軸失去負向地性生長特性,而橫向生長。這三種反應稱為“三重反應”,是植物對乙烯的一種特殊反應。
6. 避逆性:植物通過各種方式,設置某種屏障,從而避開或減小逆境對植物組織施加的影響,植物無需在能量或代謝上對逆境產生相應的反應,叫做避逆性。
5. 乙烯的三重反應:隨著濃度的升高,乙烯抑製莖的伸長生長、促進莖或根的橫向增粗以及莖的橫向地性生長的現象。
6、P680:光合作用中光係統II(PSII)的中心色素分子,主要特征是吸收680nm的紅光,並進行光化學反應。
7、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為C4循環 途徑中C02的受體,與C02結合形成草酰乙酸。
8.RQ:為呼吸商,指植物呼吸過程中,放出的體積與吸收O的體積之比。
9.逆境蛋白:逆境環境,如幹旱、高溫、低溫、鹽堿、病原菌、紫外線等誘導植物體內形成新的蛋白質的統稱。
10、凍害與冷害:冰點以下低溫對植物的危害稱做凍害;冰點以上低溫對植物的危害稱做冷害。
1、誘導酶
又叫適應酶。指植物體內本來不含有,但在特定外來物質的誘導下可以生成的酶。如水稻幼苗本來無硝酸還原酶,但如將其在硝酸鹽溶液中培養,體內即可生成此酶。
2、光飽和點
在光照強度較低時,光合速率隨光強的增加而相應增加;光強進一步提高時,光合速率的增加逐漸減小,當超過一定光強時即不再增加,這種現象稱光飽和現象。開始達到光飽和現象時的光照強度稱為光飽和點。
3、能荷
ATP-ADP-AMP係統中可利用的高能磷酸鍵的度量,能荷=([AT]+1/2[ADP])/([AMP]+[ADP]+[ATP]),能荷代表細胞中的能量狀態通常細胞的能荷為80%,能荷是細胞中合成ATP和利用ATP反應的調節因素。
4、生長素的極性運輸
生長素在植物體中的運輸都是形態學從形態頂端相基部傳導,是一種主動的運輸過程,莖類和胚芽鞘中的極性運輸最明顯,其方向不能遞轉,這種向基的運輸稱極性運輸。
5、三重反應
乙稀可抑製黃化豌豆幼苗上胚軸的伸長生長;促進其加粗生長;上胚軸失去負向地性
1、光敏色素:是一種廣泛分布於植物各器官的色素蛋白,含量極低、淺藍色、易溶於水(1分);由生色團和蛋白質組成(1);生色團具紅光吸收型(Pr)和遠紅光吸收型(Pfr)(0.5), Pr與Pfr可相互轉換(0.5);僅Pfr有生理活性,參與植物的光形態建成(1)。
2、植物激素:是指一些在植物體內合成(1),並從產生之處運往作用部位(1),對生長發育起調控作用(1)的微量(0.5)有機物(0.5)。
3、植物細胞全能性:植物體的每一個細胞含有該物種全套(1)的遺傳信息(DNA)(1),在脫離母體的整體控製後,在適宜的條件下,具有分化成株(1)的潛力(1)。
4、光周期現象:指植物對於白天(1)和黑夜(1)相對長度(1)的反應(1),與一些植物的開花有關。
5、衰老:指一個器官(0.5)或整個植株(0.5)(植物體或其一部分)生理功能(1)逐漸惡化(1),最終自然死亡(0.5)的過程(0.5)。
1、植物生理學:植物生理學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動規律與細胞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在細胞結構與功能的基礎上研究植物環境刺激的信號轉導、能量代謝和物質代謝。
2、水勢:相同溫度下一個含水的係統中一偏摩爾體積的水與一偏摩爾體積純水之間的化學勢差稱為水勢。把純水的水勢定義為零,溶液的水勢值則是負值。
3、雙增益效應:如果用長波紅光(大於685nm)照射和短波紅光(650nm)同時照射植物,則光合作用的量子產額大增,比單獨用這兩種波長的光照射時的總和還要高,這種增益效應稱為雙增益效應
4、細胞信號轉導:是指偶聯個胞外刺激信號(包括各種種內、外源刺激信號)與其相應的生理反應之間的一係列分子反應機製。
5、三重反應:乙烯可抑製黃化豌豆幼苗上胚軸的伸長生長,促進其加粗生長,地上部分失去負向地性生長(偏上生長)。
6、生理幹旱:由於土溫過低、土壤溶液濃度過高或積累有毒物質等原因,妨礙根係吸水,造成植物體內水分虧缺的現象。
1、根壓:由於植物根係生理活動而促使液流從根部上升的壓力。傷流和吐水現象是根壓存在的證據。
2、生物固氮:微生物自生或與植物(或動物)共生,通過體內固氮酶的作用,將大氣中的遊離氮固定轉化為含氮化合物的過程。
3、希爾反應:離體葉綠體在光下所進行的分解水並放出氧氣的反應。
4、抗氰呼吸:某些植物組織對氰化物不敏感的那部分呼吸。即在有氰化物存在的情況下仍能夠進行其它的呼吸途徑。
5、代謝源:指製造並輸送有機物質到其他器官的組織、器官或部位。如成熟的葉片。
6、第二信使:又稱次級信使,由胞外刺激信號激活或抑製的具有生理調節活性的細胞因子,植物中的第二信使主要是cAMP、鈣離子、DAG和IP3。
7、組織培養:指在無菌條件下,分離並在培養基中培養離體植物組織(器官或細胞)的技術
1、種子後熟:有些種子的胚已經發育完全,但在適宜條件也不能萌發,它們一定要經過休眠,在胚內部發生某些生理生化變化,才能萌發。這些種子在休眠期內發生的生理生化過程,稱種子後熟。
2、生理鍾:在穩恒條件下,一些植物體發生了晝夜周期性的變化, 這個周期不是準確的24h,而是接近這個數值,故稱為近似晝夜節奏,或生理鍾。
3、臨界暗期:指在晝夜周期中短日植物能夠開花所必需的最短暗期長度,或長日植物能夠開花所必需的最長暗期長度。
4、滲透調節:各種逆境因子直接或間接地對植物產生水分脅迫。水分脅迫時植物體內累積脯氨酸和甜茶堿等有機物,提高細胞液濃度,降低其滲透勢,使植物適應水分脅迫環境,這種現象稱滲透調節。
5、呼吸驟變:當果實成熟到一定程度時,呼吸速率首先是降低,然後突然增高,最後又下降,此時果實便進入完全成熟。這個呼吸高峰,便稱為滲透調節。
1、乙烯的三重反應:乙烯具有抑製伸長生長(矮化),促進橫向生長(加粗),地上部失去向地性生長(偏上生長),這種現象即為乙烯的三重反應。
2、光周期:在一天之中,白天和黑夜的相對長度。
3、細胞全能性:指植物體的每個細胞攜帶著一套完整的基因組,並具有發育成整植株的潛在能力。
4、生物自由基:生物組織中通過多種途徑產生O2 -? OH等自由基,這些自由基具有很強的氧化能力,對許多生物功能分子有破壞作用。
5、光化學煙霧:廢氣中的NO和烯烴類碳氫化合物升到高空後, 在陽光(紫外線)有作用下,發生各種光化學反應,形成O3、NO2、RCHO和硝酸過氧化乙酰(PAN)等氣態的有害物質,再與大氣中的粒狀汙染物(如硫酸液滴、硝酸液滴等)混合呈淺藍色煙霧狀。由於這煙霧汙染物主要是光化學作用形 成的,故稱之。
1、溶液培養法:在含有全部或部分營養元素的溶液中栽培植物的方法。
2、植物的生長:由於原生質的增加而引起的體積和重量的不可逆的增加,以及新器官的形成和分化。
3、種子休眠:成熟種子在合適的萌發條件仍不萌發的現象。
4、植物的抗性:植物對不良的特殊環境的適應性和抵抗力。
5、植物生長調節劑:指一些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人工合成物質
2 呼吸商:植物在一定時間內放出的CO2與吸收O2的比值。
3 熒光現象:葉綠素吸收的光能從第一單線態以紅光的形式散失,回到基態的現象。
4 光補償點:光飽和點以下,使光合作用吸收的CO2與呼吸作用放出的CO2相等的光強。
5 代謝庫:是能夠消耗或貯藏同化物的組織、器官或部位。
6 生長調節劑:人工合成的,與激素功能類似,可調節植物生長發育的活性物質。
7 生長:由於細胞分裂和擴大引起的植物體積和重量的不可逆增加。
8 光周期現象:植物通過感受晝夜長短的變化而控製開花的現象。
9 逆境:對植物生長發育有利的各種環境因素的總稱。
10自由水:在植物體內不被吸附,可以自由移動的水。
1. C02補償點:植物光合同化C02量與呼吸釋放C02量達到動態平衡時,環境C02含量。
2. 植物細胞全能性:植物的每個細胞均含有母體的全套基因,並在適宜條件下均能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
3、氧化磷酸化:是指電子通過呼吸鏈傳遞給分子氧和生成水,並偶聯ADP和磷酸生成ATP的過程。
4、源-庫單位:代謝源與代謝庫及其二者之間的輸導組織;或同化物供求上有對應關係的源與庫的合稱。
1.滲透勢亦稱溶質勢,是由於溶液中溶質顆粒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勢降低值。
2. 誘導酶:亦稱適應酶,是指植物體內本來不含有,但在特定外來物質的誘導下可以生成的酶。如水稻幼苗本來無硝酸還原酶,如果將其培養在硝酸鹽溶液中,體內即可生成此酶。
3. 作用中心色素:指具有光化學活性的少數特殊狀態的葉綠素a分子。
4. 巴斯德效應:指氧對發酵作用的抑製現象。
5. 代謝源:指製造並輸送有機物質到其他器官的組織、器官或部位。如成熟的葉片。
6. 單性結實:不經受精作用而形成不含種子的果實。
1. 植物生理學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動規律與細胞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在細胞結構與功能的基礎上研究植物環境刺激的信號轉導、能量代謝和物質代謝。
2. 蒸騰效率:植物在一定生育期內所積累幹物質量與蒸騰失水量之比,常用g?kg-l表示。
3. 質外體:植物體內原生質以外的部分,是離子可自由擴散的區域,主要包括細胞壁、細胞間隙、導管等部分,因此又叫外部空間或自由空間。
4.植物激素:指一些在植物體內合成,並從產生之處運送到別處,對生長發育起顯著作用的微量(<1μmol/L)有機物。
5.光形態建成:依賴光控製細胞的分化、結構和功能的改變,最終彙集成組織和器官的建成,就稱為光形態建成。
6. 逆境:對植物生存生長不利的各種環境因素的總稱。逆境的種類可分為生物逆境、理化逆境等類型。
1. .滲透作用 水分通過半透膜從水勢高的區域向水勢低的區域運轉的作用。
2. 生物固氮:微生物自生或與植物(或動物)共生,通過體內固氮酶的作用,將大氣中的遊離氮固定轉化為含氮化合物的過程。
3. 指單位土地麵積上,綠葉麵積與土地麵積的比值。是衡量光合麵積大小的指標,作物高產與否,在一定範圍內與葉麵積指數呈正相關,但超過一定範圍就會走向反麵,這個合理的範圍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作物的種類、品種特性和栽培條件而異 。
4. 指不受氰化物抑製的呼吸作用,簡稱CRR其電子傳遞途徑不是細胞色素係統,而是由泛醌通過某種途徑傳遞到氧,末端氧化酶為抗氰(或稱交替)氧化酶,其P/o比為1。
5. 源指植物製造和輸出同化產物的部位或器官,主要指進行光合作用的葉片,萌發種子的 乳等。
庫指植物吸收和消耗同化產物的部位或器官,這些部位或器官生長旺盛,代謝活動非常活躍,如生長點,正在發育的幼葉、花、果實等。
6. 存在於細胞溶質中的一類小分子的水溶性蛋白,能可遞的與ca2+結合。當與Ca2+結合後可活化一些關鍵性的酶從而對許多代謝活動具凋節作用,是影響細胞活動的第二信使。
1. 植物對水分不是特別敏感的時期。作物的水分臨界期都是從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的時期。
2. 又叫適應酶。指植物體內本來不含有,但在特定外來物質的誘導下可以生成的酶。如水稻幼苗本來無硝酸還原酶,但如將其在硝酸鹽溶液中培養,體內即可生成此酶。
3. 在四十年代,以綠藻和紅藻為材料,研究其不同光波的光合效率,發現當光波大於680納米時,雖然仍被葉綠素大量吸收,但量子產額急劇下降,這種現象,稱為紅降。
4. 分子氧對發酵作用抑製的現象,或分子氧抑製乙醇發酵的現象。該現象是巴斯德首先在酵母中所發現的。
5. 乙稀可抑製黃化豌豆幼苗上胚軸的伸長生長;促進其加粗生長;上胚軸失去負向地性生長特性,而橫向生長。這三種反應稱為“三重反應”,是植物對乙烯的一種特殊反應。
6. 避逆性:植物通過各種方式,設置某種屏障,從而避開或減小逆境對植物組織施加的影響,植物無需在能量或代謝上對逆境產生相應的反應,叫做避逆性。
5. 乙烯的三重反應:隨著濃度的升高,乙烯抑製莖的伸長生長、促進莖或根的橫向增粗以及莖的橫向地性生長的現象。
6、P680:光合作用中光係統II(PSII)的中心色素分子,主要特征是吸收680nm的紅光,並進行光化學反應。
7、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為C4循環 途徑中C02的受體,與C02結合形成草酰乙酸。
8.RQ:為呼吸商,指植物呼吸過程中,放出的體積與吸收O的體積之比。
9.逆境蛋白:逆境環境,如幹旱、高溫、低溫、鹽堿、病原菌、紫外線等誘導植物體內形成新的蛋白質的統稱。
10、凍害與冷害:冰點以下低溫對植物的危害稱做凍害;冰點以上低溫對植物的危害稱做冷害。
1、誘導酶
又叫適應酶。指植物體內本來不含有,但在特定外來物質的誘導下可以生成的酶。如水稻幼苗本來無硝酸還原酶,但如將其在硝酸鹽溶液中培養,體內即可生成此酶。
2、光飽和點
在光照強度較低時,光合速率隨光強的增加而相應增加;光強進一步提高時,光合速率的增加逐漸減小,當超過一定光強時即不再增加,這種現象稱光飽和現象。開始達到光飽和現象時的光照強度稱為光飽和點。
3、能荷
ATP-ADP-AMP係統中可利用的高能磷酸鍵的度量,能荷=([AT]+1/2[ADP])/([AMP]+[ADP]+[ATP]),能荷代表細胞中的能量狀態通常細胞的能荷為80%,能荷是細胞中合成ATP和利用ATP反應的調節因素。
4、生長素的極性運輸
生長素在植物體中的運輸都是形態學從形態頂端相基部傳導,是一種主動的運輸過程,莖類和胚芽鞘中的極性運輸最明顯,其方向不能遞轉,這種向基的運輸稱極性運輸。
5、三重反應
乙稀可抑製黃化豌豆幼苗上胚軸的伸長生長;促進其加粗生長;上胚軸失去負向地性
1、光敏色素:是一種廣泛分布於植物各器官的色素蛋白,含量極低、淺藍色、易溶於水(1分);由生色團和蛋白質組成(1);生色團具紅光吸收型(Pr)和遠紅光吸收型(Pfr)(0.5), Pr與Pfr可相互轉換(0.5);僅Pfr有生理活性,參與植物的光形態建成(1)。
2、植物激素:是指一些在植物體內合成(1),並從產生之處運往作用部位(1),對生長發育起調控作用(1)的微量(0.5)有機物(0.5)。
3、植物細胞全能性:植物體的每一個細胞含有該物種全套(1)的遺傳信息(DNA)(1),在脫離母體的整體控製後,在適宜的條件下,具有分化成株(1)的潛力(1)。
4、光周期現象:指植物對於白天(1)和黑夜(1)相對長度(1)的反應(1),與一些植物的開花有關。
5、衰老:指一個器官(0.5)或整個植株(0.5)(植物體或其一部分)生理功能(1)逐漸惡化(1),最終自然死亡(0.5)的過程(0.5)。
1、植物生理學:植物生理學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動規律與細胞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在細胞結構與功能的基礎上研究植物環境刺激的信號轉導、能量代謝和物質代謝。
2、水勢:相同溫度下一個含水的係統中一偏摩爾體積的水與一偏摩爾體積純水之間的化學勢差稱為水勢。把純水的水勢定義為零,溶液的水勢值則是負值。
3、雙增益效應:如果用長波紅光(大於685nm)照射和短波紅光(650nm)同時照射植物,則光合作用的量子產額大增,比單獨用這兩種波長的光照射時的總和還要高,這種增益效應稱為雙增益效應
4、細胞信號轉導:是指偶聯個胞外刺激信號(包括各種種內、外源刺激信號)與其相應的生理反應之間的一係列分子反應機製。
5、三重反應:乙烯可抑製黃化豌豆幼苗上胚軸的伸長生長,促進其加粗生長,地上部分失去負向地性生長(偏上生長)。
6、生理幹旱:由於土溫過低、土壤溶液濃度過高或積累有毒物質等原因,妨礙根係吸水,造成植物體內水分虧缺的現象。
1、根壓:由於植物根係生理活動而促使液流從根部上升的壓力。傷流和吐水現象是根壓存在的證據。
2、生物固氮:微生物自生或與植物(或動物)共生,通過體內固氮酶的作用,將大氣中的遊離氮固定轉化為含氮化合物的過程。
3、希爾反應:離體葉綠體在光下所進行的分解水並放出氧氣的反應。
4、抗氰呼吸:某些植物組織對氰化物不敏感的那部分呼吸。即在有氰化物存在的情況下仍能夠進行其它的呼吸途徑。
5、代謝源:指製造並輸送有機物質到其他器官的組織、器官或部位。如成熟的葉片。
6、第二信使:又稱次級信使,由胞外刺激信號激活或抑製的具有生理調節活性的細胞因子,植物中的第二信使主要是cAMP、鈣離子、DAG和IP3。
7、組織培養:指在無菌條件下,分離並在培養基中培養離體植物組織(器官或細胞)的技術
1、種子後熟:有些種子的胚已經發育完全,但在適宜條件也不能萌發,它們一定要經過休眠,在胚內部發生某些生理生化變化,才能萌發。這些種子在休眠期內發生的生理生化過程,稱種子後熟。
2、生理鍾:在穩恒條件下,一些植物體發生了晝夜周期性的變化, 這個周期不是準確的24h,而是接近這個數值,故稱為近似晝夜節奏,或生理鍾。
3、臨界暗期:指在晝夜周期中短日植物能夠開花所必需的最短暗期長度,或長日植物能夠開花所必需的最長暗期長度。
4、滲透調節:各種逆境因子直接或間接地對植物產生水分脅迫。水分脅迫時植物體內累積脯氨酸和甜茶堿等有機物,提高細胞液濃度,降低其滲透勢,使植物適應水分脅迫環境,這種現象稱滲透調節。
5、呼吸驟變:當果實成熟到一定程度時,呼吸速率首先是降低,然後突然增高,最後又下降,此時果實便進入完全成熟。這個呼吸高峰,便稱為滲透調節。
1、乙烯的三重反應:乙烯具有抑製伸長生長(矮化),促進橫向生長(加粗),地上部失去向地性生長(偏上生長),這種現象即為乙烯的三重反應。
2、光周期:在一天之中,白天和黑夜的相對長度。
3、細胞全能性:指植物體的每個細胞攜帶著一套完整的基因組,並具有發育成整植株的潛在能力。
4、生物自由基:生物組織中通過多種途徑產生O2 -? OH等自由基,這些自由基具有很強的氧化能力,對許多生物功能分子有破壞作用。
5、光化學煙霧:廢氣中的NO和烯烴類碳氫化合物升到高空後, 在陽光(紫外線)有作用下,發生各種光化學反應,形成O3、NO2、RCHO和硝酸過氧化乙酰(PAN)等氣態的有害物質,再與大氣中的粒狀汙染物(如硫酸液滴、硝酸液滴等)混合呈淺藍色煙霧狀。由於這煙霧汙染物主要是光化學作用形 成的,故稱之。
1、溶液培養法:在含有全部或部分營養元素的溶液中栽培植物的方法。
2、植物的生長:由於原生質的增加而引起的體積和重量的不可逆的增加,以及新器官的形成和分化。
3、種子休眠:成熟種子在合適的萌發條件仍不萌發的現象。
4、植物的抗性:植物對不良的特殊環境的適應性和抵抗力。
5、植物生長調節劑:指一些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人工合成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