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學問答題
4.植物的10個花粉母細胞可以形成:多少花粉粒? 多少精核? 多少管核? 又10
個卵母細胞可以形成:多少胚囊?多少卵細胞?多少極核?多少助細胞?多少反足
細胞?
答:植物的10個花粉母細胞可以形成:
花粉粒:10×4=40個;精核:40×2=80個;管核:40×1=40個。
10個卵母細胞可以形成:
胚囊:10×1=10個;卵細胞:10×1=10個;極核:10×2=20個;
助細胞:10×2=20個;反足細胞:10×3=30個。
5.植物的雙受精是怎樣的?用圖表示。
答:植物被子特有的一種受精現象。當花粉傳送到雌雄柱頭上,長出花粉管,伸入胚囊,一旦接觸助細胞即破裂,助細胞也同時破壞。兩個精核與花粉管的內含物一同進入胚囊,這時1個精核(n)與卵細胞(n)受精結合為合子(2n),將來發育成胚。同時另1精核(n)與兩個極核(n+n)受精結合為胚乳核(3 n),將來發育成胚乳。這一過程就稱為雙受精。
6.玉米體細胞裏有10對染色體,寫出下麵各組織的細胞中染色體數目。
答:⑴. 葉 :2n=20(10對) ⑵. 根:2n=20(10對)
⑶. 胚乳:3n=30 ⑷. 胚囊母細胞:2n=20(10對)
⑸. 胚:2n=20(10對) ⑹. 卵細胞 :n=10
⑺. 反足細胞n=10 ⑻. 花藥壁 :2n=20(10對)
⑼. 花粉管核(營養核):n=10
7.假定一個雜種細胞裏有3對染色體,其中A、B、C來表示父本、A‘、B‘、C‘來自母本。通過減數分裂能形成幾種配子?寫出各種配子的染色體組織。
答:能形成2n=23=8種配子:
ABC ABC‘ AB‘C A‘BC A‘B‘C A‘BC‘ AB‘C‘ A‘B‘C‘
8.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有什麼不同?用圖表示並加以說明。
答:有絲分裂隻有一次分裂。先是細胞核分裂,後是細胞質分裂,細胞分裂為二,各含有一個核。稱為體細胞分裂。
減數分裂包括兩次分裂,第一次分裂染色體減半,第二次染色體等數分裂。細胞在減數分裂時核內,染色體嚴格按照一定的規律變化,最後分裂成為 4個子細胞,發育成雌性細胞或者雄性細胞,各具有半數的染色體。也稱為性細胞分裂。
減數分裂偶線期同源染色體聯合稱二價體。粗線期時非姐妹染色體間出現交換,遺傳物質進行重組。雙線期時各個聯會了的二價體因非姐妹染色體相互排斥發生交叉互換因而發生變異。有絲分裂則都沒有。
減數分裂的中期I 各個同源染色體著絲點分散在赤道板的兩側,並且每個同源染色體的著絲點朝向哪一板時隨機的,而有絲分裂中期每個染色體的著絲點整齊地排列在各個分裂細胞的赤道板上,著絲點開始分裂。
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四個子細胞,,染色體數目成半,而有絲分裂形成二
個子細胞,染色體數目相等。
9.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意義在遺傳學上各有什麼意義在遺傳學上?
答:有絲分裂在遺傳學上的意義:多細胞生物的生長主要是通過細胞數目的增加和細胞體積的增大而實現的,所以通常把有絲分裂稱為體細胞分裂,這一分裂方式在遺傳學上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是核內每個染色體準確地複製分裂為二,為形成兩個在遺傳組成上與母細胞完全一樣的子細胞提供了基礎。其次是複製後的各對染色體有規則而均勻地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使兩個細胞與母細胞具有同樣質量和數量的染色體。對細胞質來說,在有絲分裂過程中雖然線粒體、葉綠體等細胞器也能複製、增殖數量。但是它們原先在細胞質中分布是不恒定的,因而在細胞分裂時它們是隨機而不均等地分配到兩個細胞中去。由此可見,任何由線粒體、葉綠體等細胞器所決定的遺傳表現,是不可能與染色體所決定的遺傳表現具有同樣的規律性。這種均等方式的有絲分裂既維持了個體的正常生長和發育,也保證了物種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植物采用無性繁殖所獲得的後代能保持其母本的遺傳性狀,就在於它們是通過有絲分裂而產生的。
減數分裂在遺傳學上的意義:在生物的生活周期中,減數分裂是配子形成過程中的必要階段。這一分裂方式包括兩次分裂,其中第二次分裂與一般有絲分裂基本相似;主要是第一次分裂是減數的,與有絲分裂相比具有明顯的區別,這在遺傳學上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減數分裂時核內染色體嚴格按照一定規律變化,最後經過兩次連續的分裂形成四個子細胞,發育為雌雄性細胞,但遺傳物質隻進行了一次複製,因此,各雌雄性細胞隻具有半數的染色體(n)。這樣雌雄性細胞受精結合為合子,又恢複為全數的染色體(2n),從而保證了親代與子代之間染色體數目的恒定性,為後代的正常發育和性狀遺傳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保證了物種相對的穩定性。其次,各對同源染色體在減數分裂中期I排列在赤道板上,然後分別向兩極拉開,各對染色體中的兩個成員在後期I分向兩極時是隨機的,即一對染色體的分離與任何另一對染色體的分離不發生關聯,各個非同源染色體之間均可能自由組合在一個子細胞裏。n對染色體,就可能有2n種自由組合方式。例如,水稻n=12,其非同源染色體分離時的可能組合數既為212 =4096。這說明各個細胞之間在染色體上將可能出現多種多樣的組合。不僅如此,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的片段還可能出現各種方式的交換,這就更增加了這種差異的複雜性。因而為生物的變異提供的重要的物質基礎,有利於生物的適應及進化,並為人工選擇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10.何謂無融合生殖?它包含有哪幾種類型?
答:無融合生殖是指雌雄配子不發生核融合的一種無性生殖方式,被認為是有性生殖的一種特殊方式或變態。
它有以下幾種類型:
⑴. 營養的無融合生殖;
⑵. 無融合結子:包括 ①. 單倍配子體無融合生殖;②. 二倍配子體無融合生殖;③. 不定胚;
⑶. 單性結實。
11.以紅色麵包黴為例說明低等植物真菌的生活周期,它與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有何異同?
答:紅色麵包黴的單倍體世代(n=7)是多細胞的菌絲體和分生孢子。由分生孢子發芽形成為新的菌絲,屬於其無性世代。一般情況下,它就是這樣循環地進行無性繁殖。但是,有時也會產生兩種不同生理類型的菌絲,一般分別假定為正(+)和(-)兩種結合型,它們將類似於雌雄性別,通過融合和異型核的接合而形成二倍體的合子(2n=14),屬於其有性世代。合子本身是短暫的二倍體世代。紅色麵包黴的有性過程也可以通過另一種方式來實現。因為其"+"和"-"兩種接合型的菌絲都可以產生原子囊果和分生孢子。如果說原子囊果相當於高等植物的卵細胞,則分生孢子相當於精細胞。這樣當"+"接合型(n)與"-"接合型(n)融合和受精後,便可形成二倍體的合子(2n)。無論上述的那一種方式,在子囊果裏子囊的菌絲細胞中合子形成以後,可立即進行兩次減數分裂(一次DNA複製和二次核分裂),產生出四個單倍體的核,這時稱為四個孢子。四個孢子中每個核進行一次有絲分裂,最後形成為8個子囊孢子,這樣子囊裏的8個孢子有4 個為"+"接合型,另有4個為"-"接合型,二者總是成1:1的比例分離。
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一個完整的生活周期,都是交替進行著無性世代和有性世代。它們都具有自己的單倍體世代和二倍體世代,隻是低等植物的世代的周期較短(它的有性世代可短到10天),並且能在簡單的化學培養基上生長。而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較長,配子體世代孢子體世代較長,繁殖的方式和過程都是高等植物比低等植物複雜得多。
12.高等植物與高等動物的生活周期有什麼主要差異?用圖說明。
答:高等動、植物生活周期的主要差異:動物通常是從二倍體的性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即直接形成精子和卵細胞,其單倍體的配子時間很短;有性過程是精子和卵細胞融合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分化發育成胚胎,直至成熟個體。而植物從二倍體的性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後先產生為單倍體的雄配子體和雌配子體,再進行一係列的有絲分裂,然後再形成為精子和卵細胞;有性過程是經雙受精,精子與卵細胞結合進一步發育分化成胚,而另一精子與兩個極核結合,發育成胚乳,胚乳在胚或種子生長發育過程起到很重要作用。具體差異見下圖:
2.如何證明DNA是生物的主要遺傳物質?
答:DNA作為生物的主要遺傳物質的間接證據:
⑴. 每個物種不論其大小功能如何,其DNA含量是恒定的。
⑵. DNA在代謝上比較穩定。
⑶. 基因突變是與DNA分子的變異密切相關的。
DNA作為生物的主要遺傳物質的直接證據:
⑴. 細菌的轉化已使幾十種細菌和放線菌成功的獲得了遺傳性狀的定向轉化,證明起轉化作用的是DNA;
⑵. 噬菌體的侵染與繁殖 主要是由於DNA進入細胞才產生完整的噬菌體,所以DNA是具有連續性的遺傳物質。
⑶. 煙草花葉病毒的感染和繁殖說明在不含DNA的TMV中RNA就是遺傳物質。
3.簡述DNA雙螺旋結構及其特點?
答:根據堿基互補配對的規律,以及對DNA分子的X射線衍射研究的成果,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
特點:⑴. 兩條多核苷酸鏈以右手螺旋的形式,彼此以一定的空間距離,平行的環繞於同一軸上,很像一個扭曲起來的梯子。⑵. 兩條核苷酸鏈走向為反向平行。⑶. 每條長鏈的內側是扁平的盤狀堿基。⑷. 每個螺旋為3.4nm長,剛好有10個堿基對,其直徑為2nm。⑸. 在雙螺旋分子的表麵有大溝和小溝交替出現。
4.比較A-DNA、B-DNA、Z-DNA的主要異同?
答:A-DNA是DNA的脫水構型,也是右手螺旋,但每螺旋含有11個核苷酸對。比較短和密,其平均直徑是2.3nm。大溝深而窄,小溝寬而淺。在活體內DNA並不以A構型存在,但細胞內DNA-RNA或RNA-RNA雙螺旋結構,卻與A-DNA非常相似。
B-DNA是DNA在生理狀態下的構型。生活細胞中極大多數DNA以B-DNA形式存在。但當外界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時,DNA的構型也會發生變化。
Z-DNA是某些DNA序列可以以左手螺旋的形式存在。當某些DNA序列富含G-C,並且在嘌呤和嘧啶交替出現時,可形成Z-DNA。其每螺旋含有12個核苷酸對,平均直徑是1.8nm,並隻有一個深溝。現在還不清楚Z-DNA在體內是否存在。
5.染色質的基本結構是什麼?現有的假說是怎樣解釋染色質螺旋化為染色體的?
答:染色質是染色體在細胞分裂的間期所表現的形態,呈纖細的絲狀結構,故也稱染色質線。其基本結構單位是核小體、連接體和一個分子的組蛋白H1。每個核小體的核心是由H2A、H2B、H3和H4四種組蛋白各以兩個分子組成的八聚體,其形狀近似於扁球狀。DNA雙螺旋就盤繞在這八個組蛋白分子的表麵。連接絲把兩個核小體串聯起來,是兩個核小體之間的DNA雙鏈。
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線卷縮成染色體:現在認為至少存在三個層次的卷縮:第一個層次是DNA分子超螺旋轉化形成核小體,產生直徑為10nm的間期染色線,在此過程中組蛋白H2A、H2B、H3和H4參與作用。第二個層次是核小體的長鏈進一步螺旋化形成直徑為30nm的超微螺旋,稱為螺線管,在此過程中組蛋白H1起作用。最後是染色體螺旋管進一步卷縮,並附著於由非組蛋白形成的骨架或者稱中心上麵成為一定形態的染色體。
6.原核生物DNA聚合酶有哪幾種?各有何特點?
答:原核生物DNA聚合酶有DNA聚合酶I、DNA聚合酶II和DNA聚合酶III。
DNA聚合酶I :具有5‘-3‘聚合酶功能外,還具有3‘-5‘核酸外切酶和5‘-3‘核酸外切酶的功能。
DNA聚合酶II :是一種起修複作用的DNA聚合酶,除具有5‘-3‘聚合酶功能外,還具有3‘ -5‘核酸外切酶,但無5‘-3‘外切酶的功能。
DNA聚合酶III:除具有5‘-3‘聚合酶功能外,也有3‘-5‘核酸外切酶,但無3‘-5‘外切酶的功能。
7.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DNA合成過程有何不同?
答:⑴.真核生物DNA合成隻是發生在細胞周期中的S期,原核生物DNA合成過程在整個細胞生長期中均可進行。
⑵.真核生物染色體複製則為多起點的,而原核生物DNA複製是單起點的。 ⑶.真核生物DNA合成所需的RNA引物及後隨鏈上合成的岡崎片段的長度比原核生物的要短。⑷. 在真核生物中,有α、β、γ、δ和ε5種DNA聚合酶,δ是DNA合成的主要酶,由DNA聚合酶α控製後隨鏈的合成,而由DNA聚合酶δ控製前導鏈的合成。既在真核生物中,有兩種不同的DNA聚合酶分別控製前導鏈和後隨鏈的合成。在原核生物DNA合成過程中,有DNA聚合酶I,DNA聚合酶II和DNA聚合酶III,並由DNA聚合酶III同時控製兩條鏈的合成。⑸.真核生物的染色體為線狀,有染色體端體的複製,而原核生物的染色體大多數為環狀。
8.簡述原核生物RNA的轉錄過程。
答:RNA的轉錄有三步:
⑴. RNA鏈的起始:首先是RNA聚合酶在δ因子的作用下結合於DNA的啟動子部位,並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使DNA雙鏈解開,形成轉錄泡,為RNA合成提供單鏈模板,並按照堿基配對的原則,結合核苷酸,然後,在核苷酸之間形成磷酸二脂鍵,使其相連,形成RNA新鏈。δ因子在RNA鏈伸長到8-9個核苷酸後被釋放,然後由核心酶催化RNA鏈的延長。
⑵. RNA鏈的延長:RNA鏈的延長是在δ因子釋放以後,在RNA聚合酶四聚體核心酶催化下進行。因RNA聚合酶同時具有解開DNA雙鏈,並使其重新閉合的功能。隨著RNA鏈的延長,RNA聚合酶使DNA雙鏈不斷解開和閉合。RNA轉錄泡也不斷前移,合成新的RNA鏈。⑶. RNA鏈的終止及新鏈的釋放:當RNA鏈延伸到終止信號時,RNA轉錄複合體就發生解體,而使新合成的RNA鏈得以釋放。
9.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相比,其轉錄過程有何特點?
答:真核生物轉錄的特點:
⑴. 在細胞核內進行。
⑵. mRNA分子一般隻編碼一個基因。
⑶. RNA聚合酶較多。
⑷. RNA聚合酶不能獨立轉錄RNA。
原核生物轉錄的特點:
⑴. 原核生物中隻有一種RNA聚合酶完成所有RNA轉錄。
⑵. 一個mRNA分子中通常含有多個基因。
10.簡述原核生物蛋白質合成的過程。
答:蛋白質的合成分為鏈的起始、延伸和終止階段:
鏈的起始:不同種類的蛋白質合成主要決定於mRNA的差異。在原核生物中,蛋白質合成的起始密碼子為AUG。編碼甲酰化甲硫氨酸。蛋白質合成開始時,首先是決定蛋白質起始的甲酰化甲硫氨酰tRNA與起始因子IF2結合形成第一個複合體。同時,核糖體小亞基與起始因子IF3和mRNA結合形成第二個複合體。接著兩個複合體在始因子IF1和一分子GDP的作用下,形成一個完整的30S起始複合體。此時,甲酰化甲硫氨酰tRNA通過tRNA的反密碼子識別起始密碼AUG,而直接進入核糖體的P位(peptidyl,P)並釋放出IF3。最後與50S大亞基結合,形成完整的70核糖體,此過程需要水解一分子GDP以提供能量,同時釋放出IF1和IF2,完成肽鏈的起始。
鏈的延伸:根據反密碼子與密碼子配對的原則,第二個氨基酰tRNA進入A位。隨後在轉肽酶的催化下,在A位的氨基酰tRNA上的氨基酸殘基與在P位上的氨基酸的碳末端間形成多肽鍵。此過程水解與EF-Tu結合的GTP而提供能量。最後是核糖體向前移一個三聯體密碼,原來在A位的多肽tRNA轉入P位,而原在P的tRNA離開核糖體。此過程需要延伸因子G(EF-G)和水解GTP提供能量。這樣空出的A位就可以接合另一個氨基酰tRNA,從而開始第二輪的肽鏈延伸。
鏈的終止:當多肽鏈的延伸遇到UAA UAG UGA等終止密碼子進入核糖體的A位時,多肽鏈的延伸就不再進行。對終止密碼子的識別,需要多肽釋放因子的參與。在大腸杆菌中有兩類釋放因子RF1和RF2,RF1識別UAA和UAG,RF2識別UAA和UGA。在真核生物中隻有釋放因子eRF,可以識別所有三種終止密碼子。
1.小麥毛穎基因P為顯性,光穎基因p為隱性。寫出下列雜交組合的親本基因型:
(1)毛穎×毛穎,後代全部毛穎。
(2)毛穎×毛穎,後代3/4為毛穎 1/4光穎。
(3)毛穎×光穎,後代1/2毛穎 1/2光穎。
答:(1)親本基因型為:PP×PP;PP×Pp;
(2)親本基因型為:Pp×Pp;
(3)親本基因型為:Pp×pp。
2.小麥無芒基因A為顯性,有芒基因a為隱性。寫出下列個各雜交組合中F1的基因型和表現型。每一組合的F1群體中,出現無芒或有芒個體的機會是多少?
(1)AA×aa, (2)AA×Aa, (3)Aa×Aa,
(4)Aa×aa, (5)aa×aa,
答:⑴. F1的基因型:Aa; F1的表現型:全部為無芒個體。
⑵. F1的基因型:AA和Aa; F1的表現型:全部為無芒個體。
⑶. F1的基因型:AA、Aa和aa; F1的表現型:無芒:有芒=3:1。
⑷. F1的基因型:Aa和aa; F1的表現型:無芒:有芒=1:1。
⑸. F1的基因型:aa; F1的表現型:全部有芒個體。
3.小麥有稃基因H為顯性,裸粒基因h為隱性。現以純合的有稃品種(HH)與純合的裸粒品種(hh)雜交,寫出其F1和F2的基因型和表現型。在完全顯性的條件下,其F2基因型和表現型的比例怎麼樣?
答:F1的基因型:Hh,F1的表現型:全部有稃。
F2的基因型:HH:Hh:hh=1:2:1,F2的表現型:有稃:無稃=3:1
4.大豆的紫花基因P對白花基因p為顯性,紫花×白花的F1全為紫花,F2共有1653株,其中紫花1240株,白花413株,試用基因型說明這一試驗結果。
答:由於紫花×白花的F1全部為紫花:即基因型為:PP×pp?Pp。
而F2基因型為:Pp×Pp?PP:Pp:pp=1:2:1,共有1653株,且紫花:白花=1240:413=3:1,符合孟得爾遺傳規律。
5.純種甜玉米和純種非甜玉米間行種植,收獲時發現甜粒玉米果穗上結有非甜玉米的子實,而非甜玉米果穗上找不到甜粒的子實,如何解釋這一現象?怎麼樣驗證解釋?
答:⑴.為胚乳直感現象,在甜粒玉米果穗上有的子粒胚乳由於精核的影響而直接表現出父本非甜顯性特性的子實。原因:由於玉米為異花授粉植物,間行種植出現互相授粉,並說明甜粒和非甜粒是一對相對性狀,且非甜粒為顯性性狀,甜粒為隱性性狀(假設A為非甜粒基因,a為甜粒基因)。
⑵.用以下方法驗證:
測交法:將甜粒玉米果穗上所結非甜玉米的子實播種,與純種非甜玉米測交,其後代的非甜粒和甜粒各占一半,既基因型為:Aa×aa=1:1,說明上述解釋正確。
自交法:將甜粒玉米果穗上所結非甜玉米的子實播種,使該套袋自交,自交後代性狀比若為3:1,則上述解釋正確。
6.花生種皮紫色(R)對紅色(r)為顯性,厚殼T對薄殼t為顯性。R-r和T-t是獨立遺傳的。指出下列各種雜交組合的:1. 親本基因型、配子種類和比例。2. F1的基因型種類和比例、表現型種類和比例。
答:祥見下表:
雜交基因型 親本表現型 配子種類 配子比例 F1基因型 F1表現型
TTrr×ttRR 厚殼紅色
薄殼紫色 Tr:tR 1:1 TtRr 厚殼紫色
TTRR×ttrr 厚殼紫色
薄殼紅色 TR:tr 1:1 TtRr 厚殼紫色
TtRr×ttRr 厚殼紫色
薄殼紫色 TR:tr:tR:Tr 1:3:3:1
TtRR:ttRr:
TtRr:ttRR:
Ttrr:ttrr
=1:2:2:1:1:1 厚殼紫色:
薄殼紫色:
厚殼紅色:
薄殼紅色=3:3:1:1
ttRr×Ttrr
薄殼紫色
厚殼紅色 tR:tr:Tr 1:2:1 TtRr:Ttrr:
ttRr:ttrr
=1:1:1:1
厚殼紫色:
厚殼紅色:
薄殼紫色:
薄殼紅色 =1:1:1:1
7.番茄的紅果Y對黃果y為顯性,二室M對多室m為顯性。兩對基因是獨立遺傳的。當一株紅果二室的番茄與一株紅果多室的番茄雜交後, F1群體內有3/8的植株為紅果二室的,3/8是紅果多室的,1/8是黃果二室的,1/8是黃果多室的。試問這兩個親本植株是怎樣的基因型?
答:番茄果室遺傳:二室M對多室m為顯性,其後代比例為:
二室:多室=(3/8+1/8):(3/8+1/8)=1:1,因此其親本基因型為:Mm×mm。
番茄果色遺傳:紅果Y對黃果y為顯性,其後代比例為:
紅果:黃果=(3/8+3/8):( 1/8 +1/8)=3:1,
因此其親本基因型為:Yy×Yy。
因為兩對基因是獨立遺傳的,所以這兩個親本植株基因型:YyMm×Yymm。
8.下表是不同小麥品種雜交後代產生的各種不同表現性的比例,試寫出各個親本基因型(設毛穎、抗鏽為顯性)。
親本組合 毛穎抗鏽 毛穎感鏽 光穎抗鏽 光穎感鏽
毛穎感鏽×光穎感鏽
毛穎抗鏽×光穎感鏽
毛穎抗鏽×光穎抗鏽
光穎抗鏽×光穎抗鏽 0
10
15
0 18
8
7
0 0
8
16
32 14
9
5
12
答:根據其後代的分離比例,得到各個親本的基因型:
(1)毛穎感鏽×光穎感鏽: Pprr×pprr
(2)毛穎抗鏽×光穎感鏽: PpRr×pprr
(3)毛穎抗鏽×光穎抗鏽: PpRr×ppRr
(4)光穎抗鏽×光穎抗鏽: ppRr×ppRr
9.大麥的刺芒R對光芒r為顯性,黑稃B對白稃b為顯性。現有甲品種為白稃,但具有刺芒;而乙品種為光芒,但為黑稃。怎樣獲得白稃光芒的新品種?(設品種的性狀是純合的)
答:甲、乙兩品種的基因型分別為bbRR和BBrr,將兩者雜交,得到F1(BbRr),經自交得到F2,從中可分離出白稃光芒(bbrr)的材料,經多代選育可培育出白稃光芒的新品種。
10.小麥的相對性狀,毛穎P是光穎p的顯性,抗鏽R是感鏽r的顯性,無芒A是有芒a的顯性,這三對基因之間不存在基因互作。已知小麥品種雜交親本的基因型如下,試述F1的表現型。
(1)PPRRAa×ppRraa
(2)pprrAa×PpRraa
(3)PpRRAa×PpRrAa
(4)Pprraa×ppRrAa
答:⑴. F1表現型:毛穎抗鏽無芒、毛穎抗鏽有芒。
⑵. F1表現型:毛穎抗鏽無芒、毛穎抗鏽有芒、毛穎感鏽無芒、毛穎感鏽有芒、光穎抗鏽無芒、光穎抗鏽有芒、光穎感鏽無芒、光穎感鏽有芒。
⑶. F1表現型:毛穎抗鏽無芒、毛穎抗鏽有芒、光穎抗鏽無芒、光穎抗鏽有芒。
⑷. F1表現型:毛穎抗鏽有芒、毛穎抗鏽無芒、毛穎感鏽無芒、毛穎感鏽有芒、光穎感鏽無芒、光穎抗鏽無芒、光穎抗鏽有芒、光穎感鏽有芒。
11.光穎、抗鏽、無芒(ppRRAA)小麥和毛穎、感鏽、有芒(PPrraa)小麥雜交,希望從F3選出毛穎、抗鏽、無芒(PPRRAA)的小麥10株,在F2群體中至少應選擇表現型為毛穎、抗鏽、無芒(P_R_A_)小麥幾株?
答:解法一:F1:PpRrAa F2中可以產生毛穎、抗鏽、無芒表現型的基因型及其比例:
PPRRAA:PpRRAA:PPRrAA:PPRRAa:PpRrAA:PPRrAa:PpRRAa:PpRrAa
=1:2:2:2:4:4:4:8
按照一般方法則:(1/27)+(6/27)×(1/4)+(12/27)×(1/16)+(8/27)×(1/64)=1/8,則至少選擇:10 /(1/8)= 80(株)。
解法二:可考慮要從F3 選出毛穎、抗鏽、無芒(PPRRAA)的純合小麥株係,則需在F2群體中選出純合基因型(PPRRAA)的植株。
因為F2群體中能產生PPRRAA的概率為1/27,所以在F2群體中至少應選擇表現為(P_R_A-_)的小麥植株:
1/27 = 10 X
X=10×27=270(株)
12.設有3對獨立遺傳、彼此沒有互作、並且表現完全顯性的基因Aa、Bb、Cc,在雜合基因型個體AaBbCc(F1)自交所得的F2群體中,求具有5顯性和1隱性基因的個體的頻率,以及具有2顯性性狀和1隱性性狀的個體的頻率。
答:由於F2基因型比為:27:9:9:9:3:3:3:1
而27中A_B_C_中的基因型: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
(1)5個顯性基因,1個隱性基因的頻率為:
(2)2個顯性性狀,一個隱性性狀的個體的頻率:
13.基因型為AaBbCcDd的F1植株自交,設這四對基因都表現為完全顯性,試述F2群體中每一類表現型可能出現的頻率。在這一群體中,每次任取5株作為一樣本,試述3株全部為顯性性狀、2株全部為隱性性狀,以及2株全部為顯性性狀、3株全部為隱性性狀的樣本可能出現的頻率各為多少?
答:AaBbCcDd: F2中表現型頻率:(3/4+1/4)4 = 81:27:27:27:27:54/4:54/4:54/4:54/4:3:3:3:3:1
⑴.5株中3株顯性性狀、2株隱性性狀頻率為:
(81/256)3×(1/256)2 = 0.0316763×0.0000152587 = 0.00000048334
⑵.5株中3株顯性性狀、3株隱性性狀頻率為:
(81/256)2×(1/256)3 =(6561/85536)×(1/16777216)
=0.0767045×0.0000000596046=0.00000000457194
14. 設玉米子粒有色是獨立遺傳的三顯性基因互作的結果,基因型為A_ C_ R的子粒有色,其餘基因型的子粒均無色。有色子粒植株與以下3個純合品係分別雜交,獲得下列結果:
(1)與aaccRR品係雜交,獲得50%有色子粒
(2)與aaCCrr品係雜交,獲得25%有色子粒
(3)與AAccrr品係雜交,獲得50%有色子粒
問這些有色子粒親本是怎樣的基因型?
答:⑴.基因型為:AACcR_或AaCCR_或AaCcR_或AACcrr或AaCCrr
⑵.基因型為:AaC_Rr 或AaccRr
⑶.基因型為:A_CcRR或A_CCRr
15.蘿卜塊根的形狀有長形的、圓形的、有橢圓型的,以下是不同類型雜交的結果:
長形×圓形--595橢圓型
長形×橢圓形--205長形,201橢圓形
橢圓形×圓形--198橢圓形,202圓形
橢圓形×橢圓形--58長形 112橢圓形,61圓形
說明蘿卜塊根屬於什麼遺傳類型,並自定義基因符號,標明上述各雜交親本及其後裔的基因型?
答:由於後代出現了親本所不具有的性狀,因此屬於基因互作中的不完全顯性作用。
設長形為aa,圓形為AA,橢圓型為Aa。
(1) aa×AA Aa
(2) aa×Aa Aa:aa
(3) Aa×AA AA:Aa=198:202=1:1
(4) Aa×Aa AA:Aa:aa=61:112:58=1:2:1
16.假定某個二倍體物種含有4個複等位基因(如a1、a2、a3、a4),試決定在下列三種情況下可能有幾種基因組合?
⑴. 一條染色體;⑵. 一個個體;⑶. 一個群體。
答:a1、a2、a3、a4為4個複等位基因,故:
⑴.一條染色體上隻能有a1或a2或a3或a4;
⑵.一個個體:正常的二倍體物種隻含有其中的兩個,故一個個體的基因組合是a1a1或a2a2或a3a3或a4a4或 a1a2或a1a3或a1a4或a2a3或a2a4或a3a4;
⑶.一個群體中則a1a1、a2a2、a3a3、a4a4、a1a2、a1a3、a1a4、a2a3、a2a4、a3a4等基因組合均可能存在。
1.試述交換值、連鎖強度和基因之間距離三者的關係。
答:交換值是指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間有關基因的染色體片段發生交換的頻率,或等於交換型配子占總配子數的百分率。交換值的幅度經常變動在0~50%之間。交換值越接近0%,說明連鎖強度越大,兩個連鎖的非等位基因之間發生交換的孢母細胞數越少。當交換值越接近50%,連鎖強度越小,兩個連鎖的非等位基因之間發生交換的孢母細胞數越多。由於交換值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所以通常以這個數值表示兩個基因在同一染色體上的相對距離,或稱遺傳距離。交換值越大,連鎖基因間的距離越遠;交換值越小,連鎖基因間的距離越近。
2.試述連鎖遺傳與獨立遺傳的表現特征及細胞學基礎。
答:獨立遺傳的表現特征:如兩對相對性狀表現獨立遺傳且無互作,那麼將兩對具有相對性狀差異的純合親本進行雜交,其F1表現其親本的顯性性狀,F1自交F2產生四種類型:親本型:重組型:重組型:親本型,其比例分別為9:3:3:1。如將F1與雙隱性親本測交,其測交後代的四種類型比例應為1:1:1:1。如為n對獨立基因,則F2表現型比例為(3:1)n的展開。
獨立遺傳的細胞學基礎是:控製兩對或n對性狀的兩對或n對等位基因分別位於不同的同源染色體上,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每對同源染色體上的每一對等位基因發生分離,而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基因之間可以自由組合。
連鎖遺傳的表現特征:如兩對相對性狀表現不完全連鎖,那麼將兩對具有相對性狀差異的純合親本進行雜交,其F1表現其親本的顯性性狀,F1自交F2產生四種類型:親本型、重組型、重組型、親本型,但其比例不符合9:3:3:1,而是親本型組合的實際數多於該比例的理論數,重組型組合的實際數少於理論數。如將F1與雙隱性親本測交,其測交後代形成的四種配子的比例也不符合1:1:1:1,而是兩種親型配子多,且數目大致相等,兩種重組型配子少,且數目也大致相等。
連鎖遺傳的細胞學基礎是:控製兩對相對性狀的兩對等位基因位於同一同源染色體上形成兩個非等位基因,位於同一同源染色體上的兩個非等位基因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各對同源染色體中非姐妹染色單體的對應區段間會發生交換,由於發生交換而引起同源染色體非等位基因間的重組,從而打破原有的連鎖關係,出現新的重組類型。由於F1植株的小孢母細胞數和大孢母細胞數是大量的,通常是一部分孢母細胞內,一對同源染色體之間的交換發生在某兩對連鎖基因相連區段內;而另一部分孢母細胞內該兩對連鎖基因相連區段內不發生交換。由於後者產生的配子全是親本型的,前者產生的配子一半是親型,一半是重組型,所以就整個F1植株而言,重組型的配子數就自然少於1:1:1:1的理論數了。
3.大麥中,帶殼(N)對裸粒(n)、散穗(L)對密穗(l)為顯性。今以帶殼、散穗與裸粒、密穗的純種雜交,F1表現如何?讓F1與雙隱性純合體測交,其後代為:帶殼、散穗201株,裸粒、散穗18株,帶殼、密穗 20株,裸粒、密穗203株。試問,這兩對基因是否連鎖?交換值是多少?要使F2出現純合的裸粒散穗 20株,至少要種多少株?
答:F1表現為帶殼散穗(NnLl)。
F2不符合9:3:3:1的分離比例,親本組合數目多,而重組類型數目少,所以這兩對基因為不完全連鎖。
交換值% =((18+20)/(201+18+20+203))×100%=8.6%
F1的兩種重組配子Nl和nL各為8.6% / 2=4.3%,親本型配子NL和nl各為(1-8.6%)/2=45.7%;
在F2群體中出現純合類型nnLL基因型的比例為:
4.3%×4.3%=18.49/10000,
因此,根據方程18.49/10000=20/X計算出,X=10817,故要使F2出現純合的裸粒散穗20株,至少應種10817株。
4.在雜合體ABy//abY內,a和b之間的交換值為6%,b和y之間的交換值為10%。在沒有幹擾的條件下,這個雜合體自交,能產生幾種類型的配子?在符合係數為0.26時,配子的比例如何?
答:這個雜合體自交,能產生ABy、abY、aBy、AbY、ABY、aby、Aby、aBY 8種類型的配子。
在符合係數為0.26時,其實際雙交換值為:0.26×0.06×0.1×100=0.156%,故其配子的比例為:ABy42.078:abY42.078:aBy2.922:AbY2.922:ABY4.922:aby4.922:Aby0.078:aBY0.078。
5.a和b是連鎖基因,交換值為16%,位於另一染色體上的d和e也是連鎖基因,交換值為8%。假定ABDE和abde都是純合體,雜交後的F1又與雙隱性親本測交,其後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如何?
答:根據交換值,可推測F1產生的配子比例為(42%AB:8%aB:8%Ab:42%ab)×(46%DE:4%dE:4%De:46%de),故其測交後代基因型及其比例為:
AaBbDdEe19.32:aaBbDdEe3.68:AabbDdEe3.68:aabbDdEe19.32:
AaBbddDEe1.68:aaBbddEe0.32:AabbddEe0.32:aabbddEe1.68:
AaBbDdee1.68:aaBbDdee0.32:AabbDdee0.32:aabbDdee1.68:
AaBbddee19.32:aaBbddee3.68:Aabbddee3.68:aabbddee19.32。
6.a、b、c 3個基因都位於同一染色體上,讓其雜合體與純隱性親本測交,得到下列結果:
+ + + 74 a + + 106
+ + c 382 a + c 5
+ b + 3 a b + 364
+ b c 98 a b c 66
試求這3個基因排列的順序、距離和符合係數。
答:根據上表結果,++c和ab+基因型的數目最多,為親本型;而+b+和a+c基因型的數目最少,因此為雙交換類型,比較二者便可確定這3個基因的順序,a基因位於中間。
則這三基因之間的交換值或基因間的距離為:
ab間單交換值=((3+5+106+98)/1098)×100%=19.3%
ac間單交換值=((3+5+74+66)/1098)×100%=13.5%
bc間單交換值=13.5%+19.3%=32.8%
其雙交換值=(3+5/1098)×100%=0.73%
符合係數=0.0073/(0.193×0.135)=0.28
這3個基因的排列順序為:bac; ba間遺傳距離為19.3%,ac間遺傳距離為13.5%,bc間遺傳距離為32.8%。
7.已知某生物的兩個連鎖群如下圖,試求雜合體AaBbCc可能產生的類型和比例。
答:根據圖示,bc兩基因連鎖,bc基因間的交換值為7%,而a與bc連鎖群獨立,因此其可能產生的配子類型和比例為:
ABC23.25:Abc1.75:AbC1.75:Abc23.25:
aBC23.25:aBc1.75:abC1.75:abc23.25
8.純合的匍匐、多毛、白花的香豌豆與叢生、光滑、有色花的香豌豆雜交,產生的F1全是匍匐、多毛、有色花。如果F1與叢生、光滑、白花又進行雜交,後代可望獲得近於下列的分配,試說明這些結果,求出重組率。
匍、多、有 6% 叢、多、有 19%
匍、多、白 19% 叢、多、白 6%
匍、光、有 6% 叢、光、有 19%
匍、光、白 19% 叢、光、白 6%
答:從上述測交結果看,有8種表型、兩類數據,該特征反映出這3個基因有2個位於同一染色體上連鎖遺傳,而另一個位於不同的染色體上獨立遺傳。又從數據的分配可見,匍匐與白花連鎖,而多毛為獨立遺傳。匍匐與白花的重組值為24%。假定其基因型為:匍匐AA、多毛BB、白花cc,叢生aa、光滑bb、有色花CC。則組合為:
AABBcc×aabbCC
↓
AaBbCc×aabbcc
↓
AaBbCc6:AaBbcc19:aaBbCc19:aaBbcc6:AabbCc6:Aabbcc19:aabbCc19:aabbcc6
9.基因a、b、c、d位於果蠅的同一染色體上。經過一係列雜交後得出如下交換值:
基因 交換值
a與c 40%
a與d 25%
b與d 5%
b與c 10%
試描繪出這4個基因的連鎖遺傳圖。
答:其連鎖遺傳圖為:
10.脈孢菌的白化型(al)產生亮色子囊孢子,野生型產生灰色子囊孢子。將白化型與野生型雜交,結果產生:
129個親型子囊-孢子排列為4亮4灰,
141個交換型子囊----孢子排列為2:2:2:2或2:4:2
問al基因與著絲點之間的交換值是多少?
答:交換值=[141/(141+129)] ×100%×1/2=26.1%
11.果蠅的長翅(Vg)對殘翅(vg)是顯性,該基因位於常染色體上;紅眼(W)對白眼(w)是顯性,該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現讓長翅紅眼的雜合體與殘翅白眼的純合體交配,所產生的基因型如何?
答:假如雜合體為雙雜合類型,則有兩種情況:
(1) ♀ vgvgXwXw × VgvgXWY ♂
↓
VgvgXWXw vgvgXWXw VgvgXwY vgvgXwY
(2) ♀ VgvgXWXw × vgvgXwY ♂
↓
VgvgXWXw VgvgXwXw vgvgXWXw vgvgXwXw
VgvgXWY VgvgXwY vgvgXWY vgvgXwY
12.何謂伴性遺傳、限性遺傳和從性遺傳?人類有哪些性狀是伴性遺傳的?
答:伴性遺傳是指性染色體上基因所控製的某些性狀總是伴隨性別而遺傳的現象。
限性遺傳是指位於Y染色體(XY型)或W染色體(ZW型)上的基因所控製的遺傳性狀隻局限於雄性或雌性上表現的現象。
從性遺傳是指不含於X及Y染色體上基因所控製的性狀,而是因為內分泌及其它因素使某些性狀或隻出現雌方或雄方;或在一方為顯性,另一方為隱性的現象。
人類中常見的伴性遺傳性狀如色盲、A型血友病等。
13.設有兩個無角的雌羊和雄羊交配,所生產的雄羊有一半是有角的,但生產的雌羊全是無角的,試寫出親本的基因型,並作出解釋。
答:設無角的基因型為AA,有角的為aa,則親本的基因型為:
XAXa(無角) × XAY(無角)
↓
XAXA(無角) XAY(無角)
XAXa(無角) XaY(有角)
從上述的基因型和表現型看,此種遺傳現象屬於伴性遺傳,控製角的有無基因位於性染色體上,當有角基因a出現在雄性個體中時,由於Y染色體上不帶其等位基因而出現有角性狀
1.植株是顯性AA純合體,用隱性aa純合體的花粉給它授粉雜交,在500株F1中,有2株表現為aa。如何證明和解釋這個雜交結果?
答:這有可能是顯性AA株在進行減數分裂時,有A 基因的染色體發生斷裂,丟失了具有A基因的染色體片斷,與帶有a基因的花粉授粉後,F1缺失雜合體植株會表現出a基因性狀的假顯性現象。可用以下方法加以證明:
⑴.細胞學方法鑒定:①. 缺失圈;②. 非姐妹染色單體不等長。
⑵.育性:花粉對缺失敏感,故該植株的花粉常常高度不育。
⑶.雜交法:用該隱性性狀植株與顯性純合株回交,回交植株的自交後代6顯性:1隱性。
2.玉米植株是第9染色體的缺失雜合體,同時也是Cc雜合體,糊粉層有色基因C在缺失染色體上,與C等位的無色基因c在正常染色體上。玉米的缺失染色體一般是不能通過花粉而遺傳的。在一次以該缺失雜合體植株為父本與正常的cc純合體為母本的雜交中,10%的雜交子粒是有色的。試解釋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
答:這可能是Cc缺失雜合體在產生配子時,帶有C基因的缺失染色體與正常的帶有c基因的染色體發生了交換,其交換值為10%,從而產生帶有10%C基因正常染色體的花粉,它與帶有c基因的雌配子授粉後,其雜交子粒是有色的。
3.某個體的某一對同源染色體的區段順序有所不同,一個是12•34567,另一個是12•36547("• "代表著絲粒)。試解釋以下三個問題:
⑴.這一對染色體在減數分裂時是怎樣聯會的?
⑵.倘若在減數分裂時,5與6之間發生一次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換,圖解說明二分體和四分體的染色體結構,並指出產生的孢子的育性。
⑶.倘若在減數分裂時,著絲粒與3之間和5與6之間各發生一次交換,但兩次交換涉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不同,試圖解說明二分體和四分體的染色體結構,並指出產生的孢子的育性。
答:如下圖說示。
*為敗育孢子。
4.某生物有3個不同的變種,各變種的某染色體的區段順序分別為:ABCDEFGHIJ、ABCHGFIDEJ、ABCHGFEDIJ。試論述這3個變種的進化關係。
答:這3個變種的進化關係為:以變種ABCDEFGHIJ為基礎,通過DEFGH染色體片段的倒位形成ABCHGFEDIJ,然後以通過EDI染色體片段的倒位形成ABCHGFIDEJ。
5.假設某植物的兩個種都有4對染色體:以甲種與乙種雜交得F1,問F1植株的各個染色體在減數分裂時是怎樣聯會的?繪圖表示聯會形象。
甲種 乙種
ABCDE FGHIJ ADCBE FGMNO
----- ----- ----- -----
----- ----- ----- -----
ABCDE FGHIJ ADCBE FGMNO
KLMNO PQRST KLHIJ PQRST
----- ----- ----- -----
----- ----- ----- -----
KLMNO PQRST KLHIJ PQRST
答:F1植株的各個染色體在減數分裂時的聯會。
6.玉米第6染色體的一個易位點(T)距離黃胚乳基因(Y)較近,T與Y之間的重組率為20%。以黃胚乳的易位純合體與正常的白胚乳純係(yy)雜交,試解答以下問題:
⑴.F1和白胚乳純係分別產生哪些有效配子?圖解分析。
⑵.測交子代(F1)的基因型和表現型(黃粒或白粒,完全不育或半不育)的種類和比例如何?圖解說明。
答:
7.曾使葉基邊緣有條紋(f)和葉中脈棕色(bm2)的玉米品係(ffbm2bm2),葉基邊緣和中脈色都正常的易位純合體(FFBm2Bm2TT)雜交,F1植株的葉邊緣和脈色都正常,但半不育。檢查發現該F1的孢母細胞在粗線期有十字形的四分體。使全隱性的純合親本與F1測交,測交子代的分離見下表。已知F-f和Bm2-Bm2本來連鎖在染色體1的長臂上,問易位點(T)與這兩對基因的位置關係如何?
葉基邊緣有無白條紋 中脈色 育 性
半不育 全育
36(無) 正常 99 6
37(有) 棕色 1 40
38(無) 棕色 67 12
39(有) 正常 1 53
答:⑴. 葉基邊緣有無白條紋的比例為1:1:1:1。易位使連鎖在同一條染色體上的F-f和Bm2-bm2基因改變為分屬於不同的染色體,呈現自由組合規律。因此易位點T在這兩基因的中間。
⑵.易位點T與正常基因之間的遺傳距離:F-T為7.16%、Bm2-T為45.52%。
其中:F t Bm2和f F bm2為雙交換,則:
雙交換值=((6+1)/ 279)=2.51%
單交換值:F-T=((12+1)/ 279)+2.51%=7.16%
Bm2-T=((53+67)/ 279)+2.51%=45.52%
葉基邊緣有無白條紋 中脈色 育 性
半不育(T) 全育(t)
36(F) Bm2 99 6
37(f) bm2 1 40
38(F) bm2 67 12
39(f) Bm2 1 53
8.某同源四倍體為AaaaBBbb雜合體,A-a所在染色體與B-b所在染色體是非同源的,而且A為a的完全顯性,B為b的完全顯性。試分析該雜合體的自交子代的表現型比例(設染色體隨機分離)。
答: AaaaBBbb F2表現型比例:
自交
配子 5AaB- 5aaB- 1Aabb 1aabb
5AaB- 25AaB-AaB- 25AaB- aaB- 5AaB- A-bb 5AaB- aabb
5aaB- 25aaB-A-B- 25aaB- aaB- 5aaB- A-bb 5aaB- aabb
1Aabb 5AabbA-B- 5A-abb aaB- 1Aabb A-bb 1Aabb aabb
1aabb 5aabbA-B- 5aabb aaB- 1aabb A-bb 1aabb aabb
故表型總結為:105A---B--- :35aaaaB--- :3A---bbbb :1aaaabbbb
9.普通小麥的某一單位性狀的遺傳常常是由3對獨立分配的基因共同決定的,這是什麼原因?用小麥屬的二倍體種、異源四倍體種和異源六倍體種進行電離輻射處理,哪個種的突變型出現頻率最高?哪個最低?為什麼?
答:這是因為普通小麥是異源六倍體,其編號相同的三組染色體(如1A1B1D)具有部分同源關係,因此某一單位性狀常常由分布在編號相同的三組染色體上的3對獨立基因共同決定。如對不同倍數的小麥屬進行電離輻射處理,二倍體種出現的突變頻率最高,異源六倍體種最低。因為異源六倍體有三組染色體組成,某組染色體某一片段上的基因誘發突變,其編號相同的另二組對應的染色體片段上的基因具有互補作用,可以彌補其輻射帶來的損傷。
10.使普通小麥與圓錐小麥雜交,它們的F1植株的體細胞內應有哪幾個染色體組和染色體?該F1植株的孢母細胞在減數分裂時,理論上應有多少個二價體和單價體?F2群體內,各個植株的染色體組和染色體數是否還能同F1一樣?為什麼?是否還會出現與普通小麥的染色體組和染色體數相同的植株?
答:F1植株體細胞內應有AABBD 5個染色體組,共35條染色體,減數分裂時理論上應有14II+7I。
F2群體內各植株染色體組和染色體數絕大多數不會同F1一樣,因為7個單價體分離時是隨機的,但也有可能會出現個別與普通小麥的染色體組和染色體數相同的植株。因為產生雌雄配子時,有可能全部7 I都分配到一個配子中。
11.馬鈴薯的2n=48,是個四倍體。曾經獲得馬鈴薯的單倍體,經細胞學的檢查,該單倍體在減數分裂時形成12個二價體。據此,你對馬鈴薯染色體組的組合成分是怎樣認識的?為什麼?
答:馬鈴薯是同源四倍體,隻有這樣,當其是單倍體時,減數分裂才會形成12個二價體。如是異源四倍體話,減數分裂時會形成24個單價體。
12.三體的n+1胚囊的生活力一般遠比n+1花粉強。假設某三體植株自交時參與受精的有50%為n+1胚囊,而參與受精的花粉中隻有10%是n+1,試分析該三體植株的自交子代群體裏,四體所占的百分數、三體所占的百分數和正常2n個體所占的百分數。
答:該三體自交後代的群體為:
♀ ♂
90% n 10% n+1
50% n 45% 2n 5% 2n+1
50% n+1 45% 2n+1 5% 2n+2
該三體自交後代的群體裏四體(2n+2)、三體(2n+1)、二體(2n)所占的百分數分別為5%、50%、45%。
13.以番茄正常葉型的第6染色體的三體(2n+I6)為母本,以馬鈴薯葉型(cc)的正常番茄(2n)為父本進行雜交,試問:(1)假設c基因在第6染色體上,使F1群體的三體植株與馬鈴薯葉型的正常番茄試交,試交子代的染色體數及其表現型(葉型)種類和比例如何?(2)倘若c基因不在第6染色體上,上述試交子代的表現型種類和比例各如何?
答:⑴.假若c基因在第6染色體上,則
(n-1)II+6IIICCC×(n-1)II+6IIcc
↓
(n-1)II+6IIICCc×(n-1)II+6IIcc
↓
1(n-1)II+6IIICCc+2(n-1)II+6IIICcc+2(n-1)II+6IICc+1(n-1))II+6IIcc
其表現型比例為:正常葉:馬鈴薯葉=5:1
染色體數比例為:三體:正常=1:1
⑵.假若c基因不在第6染色體上,則
(n-1)IICC+6III×(n-1)IIcc+6II
↓
(n-1)IICc+6III×(n-1)IIcc+6II
↓
1(n-1)IICc+6III+1(n-1)IICc+6II+2(n-1)IICc+6III+2(n-1)IICc+6II
+1(n-1)IIcc+6III+1(n-1)IIcc+6II+2(n-1)IIcc+6III+2(n-1)IIcc+6II
其後代表現型比例為:正常葉:馬鈴薯葉=1:1
染色體數比例為:三體:正常 = 1:1
14.玉米的澱粉質胚乳基因(Su)對甜質胚乳基因(su)為顯性。某玉米植株是甜質純合體(susu),同時是第10染色體的三體(2n+I10)。使該三體植株與粉質純合的正常玉米(2n)雜交,再使F1群體內的三體植株自交,在F2群體內有1758粒是澱粉質的,586粒是甜質的,問Su-su這對基因是否在第10染色體上?(設染色體隨機分離)
答:根據題意,F2群體澱粉質:甜質=1758:586=3:1,可推知這對基因不在第10染色體上。解釋:
(n-1)IIsusu + 10III ×(n-1)IISuSu + 10II
↓
(n-1)IISusu + 10III
↓自交
(n-1)ISu+10I (n-1)ISu+10II (n-1)Isu+10I (n-1)Isu+10II
(n-1)ISu+10I 澱粉質:甜質=3:1
(n-1)ISu+10II
(n-1)Isu+10I
(n-1)Isu+10II
如在第10染色體上,則
(n-1)II + 10IIIsususu ×(n-1)II + 10IISuSu
↓
(n-1)II + 10IIISususu
↓自交
1(n-1)I+10ISu 1(n-1)I+10IIsusu 2(n-1)I+10Isu 2(n-1)I+10IISusu
1(n-1)I+10ISu 澱粉質:甜質=27:9=3:1
1(n-1)I+10IIsusu
2(n-1)I+10Isu
2(n-1)I+10IISusu
上述是假定三體10IIISususu 的分離中n+1和n以同等的比例授精,但實際上三體n+1的配子參與受精的要少於n配子,n+1的花粉更少,因此不可能達到剛好是3:1的比例。因此不在第10染色體上。
15.一般都認為煙草是兩個野生種Nicotiana sylvestris(2n=24=12II=2X=SS)和N.tomentosiformis(2n=24=12II=2X=TT)合並起來的異源四倍體(2n=48=24II=SSTT)。某煙草單體(2n-1=47)與N. sylvestris雜交的F1群體內,一些植株有36個染色體,另一些植株有35個染色體。細胞學的檢查表明,35個染色體的F1植株在減數分裂時聯會成11個二價體和13個單價體,試問:該單體所缺的那個染色體屬於S染色體組,還是屬於T染色體組?如果所缺的那個染色體屬於你所解答的那個染色體組的另一個染色體組,上述的35個染色體的F1植株在減數分裂時應該聯會成幾個二價體和單價體?
答:(1)該單體所缺的那個染色體屬於S染色體組,因為具有35個染色體的F1植株在減數分裂時形成了11二價體和13個單價體。
(2)假若該單體所缺的那個染色體屬於T染色體組,則35個染色體的F1植株在減數分裂時會形成12二價體和11個單價體。
16.白肋型煙草的莖葉都是乳黃綠色,基因型是yb1yb1yb2yb2隱性純合體。某植株的基因型內隻要有yb1的顯性等位基因Yb1或yb2的顯性等位基因Yb2中之一個即為正常綠色。曾使白肋型煙草與9個不同染色體(從M到U)的單體雜交,得9個雜交組合的F1,再使白肋型煙草分別回交9個F1群體內的單體植株,得到下表所列的回交子一代。試問Yb1-yb1或Yb2-yb2在哪條染色體上?為什麼?
F1單體的單體染色體 回交子一代的表現種類和株數
綠株 白肋株
M 36 9
N 28 8
O 19 17
P 33 9
Q 32 12
R 27 12
S 27 4
T 28 8
U 37 8
答:Yb1-yb1或Yb2-yb2位於O染色體上。下麵以Yb2-yb2是否位於O染色體上作相關解釋:
⑴.如果Yb2在O染色單體上,
(n-2)II + IIyb1yb1 +M-UIIyb2yb2 ×(n-2)II + IIYb1Yb1 +OIYb2
↓
(n-2)II + IIYb1yb1 + OIIYb2yb2;
(n-2)II + IIYb1yb1 +OIyb2 ×(n-2)II + IIyb1yb1 +OIIyb2yb2
↓
(n-2)II + IIYb1yb1 +OIyb2 1綠
(n-2)II + IIYb1yb1 +OIIYb2yb2 1綠
(n-2)II + IIyb1yb1 +OIIyb2yb2 1白
(n-2)II + IIyb1yb1 +OIyb2 1白
則正常株和白肋株的比例為1:1,而上表中隻有O染色體單體後代表現為19:17接近於理論比例1:1,故推測Yb2基因位於O染色體上。
同理如Yb1基因位於單體染色體上,也表現為相同的遺傳規律,因此Yb1基因也可位於O染色體上。
⑵.如果不在O染色單體上,則
(n-2)II + IIyb1yb1 +IIyb2yb2 ×(n-3)II + IIYb1Yb1 +IIYb2Yb2 + OI
↓
(n-2)II+ IIYb1yb1 + IIYb2yb2 ;
(n-3)II + IIYb1yb1+ IIYb2yb2 + OI ×(n-2)II + IIyb1yb1 +IIyb2yb2
↓
((n-3)II +OI)(n-2)II + IIYb1yb1 +IIYb2yb2 1綠株
((n-3)II +OI)(n-2)II + IIYb1yb1 +IIyb2yb2 1綠株
((n-3)II +OI)(n-2)II + IIyb1yb1 +IIYb2yb2 1綠株
((n-3)II +OI)(n-2)II + IIyb1yb1 +IIyb2yb2 1白肋株
則正常株和白肋株的比例為3:1,而上表中隻有除O染色體株之外其它染色體單體後代的表現接近於這一理論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