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
首頁 > 植物科學 > 課堂教學

遺傳學名詞解釋

遺傳學:是研究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科學,是生物學中一門十分重要的理論科學,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進化的機理。同時它又是一門緊密聯係生產實際的基礎科學,是指導植物、動物和微生物育種工作的理論基礎;並與醫學和人民保健等方麵有著密切的關係。
遺傳:是指親代與子代相似的現象。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變異:是指親代與子代之間、子代個體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差異的現象。如高稈植物品種可能產生矮杆植株:一卵雙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樣。

原核細胞、真核細胞、染色體、染色單體、著絲點、細胞周期、同源染色體、異源染色體、無絲分裂、有絲分裂、單倍體、二倍體、聯會、胚乳直感、果實直感。
  答:原核細胞:一般較小,約為1~10mm。細胞壁是由蛋白聚糖(原核生物所特有的化學物質)構成,起保護作用。細胞壁內為細胞膜。內為DNA、RNA、蛋白質及其它小分子物質構成的細胞質。細胞器隻有核糖體,而且沒有分隔,是個有機體的整體;也沒有任何內部支持結構,主要靠其堅韌的外壁,來維持其形狀。其DNA存在的區域稱擬核,但其外麵並無外膜包裹。各種細菌、藍藻等低等生物由原核細胞構成,統稱為原核生物。
  真核細胞:比原核細胞大,其結構和功能也比原核細胞複雜。真核細胞含有核物質和核結構,細胞核是遺傳物質集聚的主要場所,對控製細胞發育和性狀遺傳起主導作用。另外真核細胞還含有線粒體、葉綠體、內質網等各種膜包被的細胞器。真核細胞都由細胞膜與外界隔離,細胞內有起支持作用的細胞骨架。
  染色體:含有許多基因的自主複製核酸分子。細菌的全部基因包容在一個雙股環形DNA構成的染色體內。真核生物染色體是與組蛋白結合在一起的線狀DNA雙價體;整個基因組分散為一定數目的染色體,每個染色體都有特定的形態結構,染色體的數目是物種的一個特征。
  染色單體:由染色體複製後並彼此靠在一起,由一個著絲點連接在一起的姐妹染色體。
  著絲點:在細胞分裂時染色體被紡錘絲所附著的位置。一般每個染色體隻有一個著絲點,少數物種中染色體有多個著絲點,著絲點在染色體的位置決定了染色體的形態。
細胞周期:包括細胞有絲分裂過程和兩次分裂之間的間期。其中有絲分裂過程分為:
(1)DNA合成前期(G1期);(2)DNA合成期(S期);
(3)DNA合成後期(G2期);(4)有絲分裂期(M期)。
  同源染色體:生物體中,形態和結構相同的一對染色體。
異源染色體:生物體中,形態和結構不相同的各對染色體互稱為異源染色體。
無絲分裂:也稱直接分裂,隻是細胞核拉長,縊裂成兩部分,接著細胞質也分裂,從而成為兩個細胞,整個分裂過程看不到紡錘絲的出現。
  有絲分裂:包含兩個緊密相連的過程:核分裂和質分裂。即細胞分裂為二,各含有一個核。分裂過程包括四個時期:前期、中期、後期、末期。在分裂過程中經過染色體有規律的和準確的分裂,而且在分裂中有紡錘絲的出現,故稱有絲分裂。  單倍體:具有一組基本染色體數的細胞或者個體。
  二倍體:具有兩組基本染色體數的細胞或者個體。
  聯會:減數分裂中,同源染色體的配對過程。
  胚乳直感:植物經過了雙受精,胚乳細胞是3n,其中2n來自極核,n來自精核,如果在3n胚乳的性狀上由於精核的影響而直接表現父本的某些性狀,這種現象稱為胚乳直感。
  果實直感:植物的種皮或果皮組織在發育過程中由於花粉影響而表現父本的某些性狀,稱為果實直感。
1.解釋下列名詞:半保留複製、岡崎片段、轉錄、翻譯、小核RNA、不均一核RNA、遺傳密碼簡並、多聚核糖體、中心法則。
  半保留複製: DNA分子的複製,首先是從它的一端氫鍵逐漸斷開,當雙螺旋的一端已拆開為兩條單鏈時,各自可以作為模板,進行氫鍵的結合,在複製酶係統下,逐步連接起來,各自形成一條新的互補鏈,與原來的模板單鏈互相盤旋在一起,兩條分開的單鏈恢複成DNA雙分子鏈結構。這樣,隨著DNA分子雙螺旋的完全拆開,就逐漸形成了兩個新的DNA分子,與原來的完全一樣。這種複製方式成為半保留複製。
  岡崎片段:在DNA複製叉中,後隨鏈上合成的DNA不連續小片段稱為岡崎片段。
  轉錄:由DNA為模板合成RNA的過程。RNA的轉錄有三步:
     ①. RNA鏈的起始;
②. RNA鏈的延長;
③. RNA鏈的終止及新鏈的釋放。
  翻譯:以RNA為模版合成蛋白質的過程即稱為遺傳信息的翻譯過程。
  小核RNA:是真核生物轉錄後加工過程中RNA的剪接體的主要成分,屬於一種小分子RNA,可與蛋白質結合構成核酸剪接體。
  不均一核RNA:在真核生物中,轉錄形成的RNA中,含有大量非編碼序列,大約隻有25%RNA經加工成為mRNA,最後翻譯為蛋白質。因為這種未經加工的前體mRNA在分子大小上差別很大,所以稱為不均一核RNA。
  遺傳密碼:是核酸中核苷酸序列指定蛋白質中氨基酸序列的一種方式,是由三個核苷酸組成的三聯體密碼。密碼子不能重複利用,無逗號間隔,存在簡並現象,具有有序性和通用性,還包含起始密碼子和終止密碼子。
  簡並:一個氨基酸由一個以上的三聯體密碼所決定的現象。
  多聚合糖體:一條mRNA分子可以同時結合多個核糖體,形成一串核糖體,成為多聚核糖體。
  中心法則:蛋白質合成過程,也就是遺傳信息從DNA-mRNA-蛋白質的轉錄和翻譯的過程,以及遺傳信息從DNA到DNA的複製過程,這就是生物學的中心法則。

F-菌株、F+菌株、Hfr菌株、F因子、F‘因子、烈性噬菌體、溫和性噬菌體、溶原性細菌、部分二倍體。
  F-菌株:未攜帶F因子的大腸杆菌菌株。
  F+菌株:包含一個遊離狀態F因子的大腸杆菌菌株。
  Hfr菌株:包含一個整合到大腸杆菌染色體組內的F因子的菌株。
  F因子:大腸杆菌中的一種附加體,控製大腸杆菌接合過程而使其成為供體菌的一種致育因子。
  F‘因子:整合在宿主細菌染色體上的F因子,在環出時不夠準確而攜帶有染色體一些基因的一種致育因子。
  烈性噬菌體:侵染宿主細胞後,進入裂解途徑,破壞宿主細胞原有遺傳物質,合成大量的自身遺傳物質和蛋白質並組裝成子噬菌體,最後使宿主裂解的一類噬菌體。
  溫和性噬菌體:侵染宿主細胞後,並不裂解宿主細胞,而是走溶原性生活周期的一類噬菌體。
  溶原性細菌:含有溫和噬菌體的遺傳物質而又找不到噬菌體形態上可見的噬菌體粒子的宿主細菌。
  部分二倍體:當F+和Hfr的細菌染色體進入F-後,在一個短時期內,F-細胞中對某些位點來說總有一段二倍體的DNA狀態的細菌。

廣義遺傳率、狹義遺傳率、近交係數、共祖係數、數量性狀基因位點、主效基因、微效基因、修飾基因、表現型值、基因型與環境互作
  廣義遺傳率:通常定義為總的遺傳方差占表現型方差的比率。
  狹義遺傳率:通常定義為加性遺傳方差占表現型方差的比率。
  近交係數:是指個體的某個基因位點上兩個等位基因來源於共同祖先某個基因的概率。
  共祖係數:個體的近交係數等於雙親的共祖係數。
  數量性狀基因位點:即QTL,指控製數量性狀表現的數量基因在連鎖群中的位置。
  主效基因:對某一性狀的表現起主要作用、效應較大的基因。
  微效基因:指一性狀受製於多個基因,每個基因對表現型的影響較小、效應累加、無顯隱性關係、對環境敏感,這些基因稱為微效基因。
  修飾基因:對性狀的表現的效應微小,主要是起增強或減弱主基因對表現型的作用。
  表現型值:是指基因型值與非遺傳隨機誤差的總和即性狀測定值。
  基因型與環境互作:數量基因對環境比較敏感,其表達容易受到環境條件的影響。因此,基因型與環境互作是基因型在不同環境條件下表現出的不同反應和對遺傳主效應的離差。

孟德爾群體、基因庫、基因型頻率、等位基因頻率、遺傳漂變、生殖隔離、地理隔離、進化樹、進化速率、分子進化鍾。
  孟德爾群體:通過個體間的相互交配的結果,孟德爾遺傳因子可以各種方式從一代傳遞給另一代的群體稱為孟德爾群體。該群體不是一些個體的簡單集合體,而是在各個體間有相互交配關係的集合體。
  基因庫:是指一個群體中全部個體所共有的全部基因稱為基因庫。
  基因型頻率:任何一個遺傳群體都是由它所包含的各種基因型所組成的,在一個群體內某特定基因型所占的比例就是基因型頻率。
  等位基因頻率:是指一群體內特定基因座中某一等位基因占該基因座等位基因總數的比率,或稱基因頻率。
  遺傳漂變:在一個小群體內,每代從基因庫抽樣形成下一代個體的配子時,會產生較大的抽樣誤差,由這種誤差引起群體等位基因頻率的偶然變化,叫做隨機遺傳漂變,或簡稱遺傳漂變。
  生殖隔離:是指防止不同物種的個體相互雜交的環境、行為、機械和生理的障礙。生殖隔離可以分為兩大類:①.合子前生殖隔離,能阻止不同群體的成員間交配或產生合子;②.合子後生殖隔離,是降低雜種生活力或生殖力的一種生殖隔離。這兩種生殖隔離最終達到阻止群體間基因交換的目的。
  地理隔離:是由於某些地理的阻礙而發生的,例如海洋、大片陸地、高山和沙漠等,使許多生物不能自由遷移,相互之間不能自由交配,不同基因間不能彼此交流。
  進化樹:采用物種之間的最小突變距離構建而成的一種樹狀結構,可以表示不同物種的進化關係和程度,也稱為種係發生樹。一般是當不同物種蛋白質的氨基酸差異進一步以核苷酸的改變來度量時可用最小突變距離表示。
  進化速率:進化速率是指在某一段絕對時間內的遺傳改變量,一般可用不同物種的蛋白質、DNA和mtRNA等大分子的差異來估算進化速率。
  分子進化鍾:利用不同物種的蛋白質、DNA和mtRNA等大分子的差異估算出的分子進化速率,進而可以推斷不同物種進化分歧的時間。

名詞解釋
Lyon 假說:指闡明哺乳動物劑量補償效應和形成Barrbody的X 染色體失活的假說,其主要內容包括四點:
正常雌性哺乳動物的體細胞中,兩條X 染色體隻有一條在遺傳上有活性,而另一條在遺傳上無活性
失活是隨機的
失活發生在胚胎發育的早期
雜合體雌性在伴性基因的作用上是嵌合體
SRY基因:位於Y 染色體的短臂上,具有決定男性性別作用的基因。
互引相:當兩個非等位基因a 與b 處在一個染色體上,而在其同源染色體上帶有野生形A、B 時,這些基因被稱為
處於互引相
互斥相:每個同源染色體上各有一個突變基因和一個野生型基因,則稱為互斥相。
三點測交:為確定三個連鎖基因在染色體上的順序和相對距離所作的一次雜交和一次測交
連鎖群:一對或一條染色體上的所有基因總是聯係在一起而遺傳,這些基因統稱為一個連鎖群。
染色體圖:(chromosome map)又稱基因連鎖圖。根據基因之間的交換值(或重組值),確定連鎖基因在染色體上的相
對位置而繪製的一種簡單線性示意圖
第一次分裂分離:
順序四分子:脈胞菌經減數分裂再進行一次有絲分裂,產生8 個子囊孢子(4個孢子對),由於子囊的外形是如些狹
窄,以致分裂的紡綞體不能疊,隻能縱產於它的長軸之中,這樣的減數分裂產生的四分子從上到下順序排列成行,
稱為順序四分子。
外祖父法:根據雙重雜合體的母親X染色體上的基因組成,可以由外祖父的表型得知,這種基因定位的方法稱為外
祖父法。
擬等位基因:位於同一基因座位但不同位點的緊密連鎖的功能性等位基因,但不是結構性等位基因。
外顯子:DNA序列中能被體現在成熟mRNA上並編碼蛋白質的片段。
內含子:在基因序列中成熟mRNA上未被反映出來的DNA片段。
突變子:突變後可以引起變異的最小單位稱為一個突變子,一個核苷酸就是一個突變子。
重組子:不能由重組分開的最小單位就是一個重組子。
順反子:負責編碼特定的遺傳信息的功能單位,其內部是可分的,包含多個突變的重組單位。
斷裂基因:一個基因是由幾個互不相近的段落組成,即基因內部有間隔序列。
重疊基因: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基因共有一段DNA序列。
互補測驗:用來確定突變功能關係的一種方法。若兩位點不能互補,則該兩位點屬同一基因,即一個順反子,若兩
位點能互補,則該兩位點屬不同基因。
Chambon規則: GT-AG 規則,內含子5`末端大多是GT開始3`末端大多是AG 結束。
烈性噬菌體:感染宿主細胞後就進入裂解反應,使宿主細胞裂解的一類噬菌體。
溫和噬菌體: 感染宿主細胞後,基因組合到宿主細胞染色體中與宿主細胞共存的噬菌體,具有裂解和溶源兩種途徑
的一類噬菌體
原噬菌體:溫和噬菌體感染細菌後,與其寄主細胞“共存”的現象。在這些寄主細胞中,找不到形態上可見的噬菌
體,侵入的溫和噬菌體以其基因組附著在細菌染色體的一定位置上,形成原噬菌體。
無意抑製突變:當基因中編碼某氨基酸的密碼子為終止密碼子時,具有一對tRNA 基因也發生突變產生與終止密碼
子互補的反密碼子,使前著突變效應受到抑製,
Attp 位點:位於環狀的γ基因組上附著位點是與宿主染色體發生整合的位點。
Bio基因:大腸杆菌基因組中編碼生物素合成的基因。
末端冗餘:也稱末端重複,指T4 或T2 雙鏈DNA分子兩端帶有相同堿基順序。
1.同源重組:依賴大範圍的DNA同源序列的聯會,重組過程中,兩個染色體或DNA分子交換對等的部分。
2.位點專一重組:又稱保守性重組,在原核生物中最人典型。特點:供體與受體的特定位點的短同源序列之間
4:Chi結構:Chi structure (Chi 結構):兩個雙鏈DNA之間的接頭通過去掉兩個連在一起的環而使每個環產生線形末
端暴露出來。它類似於希臘文chi,從而得此名字。
5:負幹涉:兩個鄰近基因,尤其一個基因不同突變點間,雙交換的頻率比預期高,並發係數C>1,即一個區域的交
換引起鄰近區域交換的增加。
6:基因轉變:一個基因轉變為它的等位基因的遺傳學現象。(源於基因內重組)
8:插入序列: 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是最簡單的轉座元件,因為最初是從細菌的乳糖操縱子中發現了一
段自發的插入序列,阻止了被插入的基因的轉錄,所以稱為插入序列(IS)。

A:轉換和顛換
轉換(Transition):同型堿基的置換,一個嘌呤被另一個嘌呤替換;一個嘧啶被另一個嘧啶置換。
顛換(Transversion):異型堿基的置換,即一個嘌呤被另一個嘧啶替換;一個嘧啶被另一個嘌呤置換。
B:錯義突變和無義突變
錯義突變(missense mutation):堿基替換的結果引起氨基酸順序的變化。有些錯義突變嚴重影響蛋白質活性,從而
影響表型,甚至是致死的。
無義突變(nonssense mutation):堿基替換導致終止密碼子(UAG UAA UGA)出現,使mRNA的翻譯提前終止。
C:移碼突變和無義突變
無義突變(nonssense mutation):堿基替換導致終止密碼子(UAG UAA UGA)出現,使mRNA的翻譯提前終止。
移碼突變(frameshift mutation):在DNA分子的外顯子中插入或缺失1 個或2 個或4個核苷酸而導致的閱讀框的位
移。從插入或缺失堿基的地方開始,後麵所有的密碼子都將發生改動,翻譯出來氨基酸完全不同於原來的,遺傳性
狀發生很大差異。
羅伯遜易位:在兩條近端著絲粒心非同源染色體之間,各自著絲粒發生斷裂,兩長臂進行著絲粒融合形成一條新的
大亞中著死粒染色體,兩短臂連接成小染色體。一般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消失
交換抑製:在染色體倒位中,由於倒位環內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發生單交換,而使產物帶有缺失或重複,不能形成
有功能的配子,好象交換被抑製。
永久雜種:永久保持雜合狀態,同時保存兩個致死基因的品係為永久雜種
假顯性:若顯性基因缺失,則同源的隱性基因得以顯性,稱為假顯性
母性影響:正反交的結果不同,子代表型受到母本基因型的影響而和母本的表型一樣的現象,分為兩種:一種是短
暫的,隻影響子代個體的幼齡期;另一種是持久的,影響子代個體終生。
隨意內含子:在酵母中,相同的線粒體在一個品係中可能有內含子而在另一個品係中則無內含子。這部分可作為內
含子的片段即為隨意內含子。
雄性不育性:植物花粉敗育的現象成為雄性不不育性,其機製大抵可分為核不育類型和質-核不育類型。
核外遺傳:染色體以外的遺傳因子所決定的遺傳現象,在真核生物中成為核外遺傳。
卡巴粒:亦稱k 粒。它存在於放毒型草履蟲的細胞質中,能進行自體複製,顯有與病毒相似的性質,一般認為是寄
生性病毒。卡巴粒的直徑為0.2—0.5 微米,長度為0.5—5 微米。在具有放毒作用強的放毒型中,一個細胞內有400
—1600個卡巴粒,這種粒子也可向草履蟲的培養液中釋放,可殺死攝取這種粒子的敏感型草履蟲。與卡巴粒相類似
的粒子有λ、σ、γ、δ等粒子。
交叉遺傳:指母親將形狀遺傳給兒子,而父親將形狀遺傳給女兒的現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