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一個世紀的喜雨草
喜雨草(Ombrocharis dulcis)的曆史可追溯到上世紀初。1918年8月,奧地利植物學家韓馬迪(Handel-Mazzetti)深入湖南西南部采集植物標本, 並於4日、8日分別兩次在武岡縣雲山采集到這種唇形科植物的不同居群。回奧地利後,他進行了深入係統的分類學研究,其花萼二唇,上唇長於下唇約兩倍,有木質地下莖、聚傘總狀花序頂生、花冠上唇長於下唇等組合特征明顯不同於假糙蘇屬(Paraphlomis)和斜萼草屬(Loxocalyx),從而另立新屬喜雨草屬(Ombrocharis H.-M.),僅一種,喜雨草,並發表於1936年他親自編纂的《中國植物誌》上。該屬成立至今,其分類地位無人質疑,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國著名植物學家吳征鎰院士看了館藏於維也納大學標本館的喜雨草標本,認為是很特殊的屬種,但至今仍為單種屬,未有新的分類群補充。
近一個世紀以來,許多植物學家對於這個單種屬很有研究興趣,但苦於采不到新的標本,到原模式產地調查喜雨草行蹤的植物學者,不計其數,但最終都空手而歸,認為已經滅絕了。
近來,湖南省內相關大學和科研單位相繼承擔植物調查項目,在遠離原產地武岡雲山的郴州莽山、寧遠,通道,新寧發現了喜雨草的蹤跡,結合原始描述和模式標本,並經國內唇形科專家審核,確認無誤。
為深入研究和拯救這一“熊貓級”珍稀特有植物,承擔了中國植物園聯盟“本土植物保護全覆蓋計劃”項目子課題的湖南團隊(湖南省森林植物園為承擔單位)於2018年上半年對喜雨草展開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在初步摸清其生物學、生態學特性的基礎上,開展拯救行動,將其遷地保護到了湖南省森林植物園植物的引種馴化溫室。下一步,植物園將開展引種馴化與保育研究,並應用分子生物學手段探索和佐證其分類地位。
喜雨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