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彩虹:找尋獼猴桃的種子
人物檔案
鍾彩虹,1968年2月生於湖南省瀏陽市,現任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獼猴桃資源與育種學科組組長、中國園藝學會獼猴桃分會理事長、農業部種植業(水果業)指導專家組成員。
8月的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以下簡稱中科院武漢植物園)裏,烈日灼人,遊客稀少。從園區門口,沿著蜿蜒的小路,在導航軟件的指引下,記者才找到“藏”在深處的國家獼猴桃種質資源圃。
資源圃裏種著成片的獼猴桃樹。獼猴桃果園後麵有一棟紅色科研小樓。走進一層大廳,一陣水果香甜氣息撲鼻而來。可能是因為高溫休假的緣故,樓裏的工作人員很少。
二樓的一間屋子裏,草帽和雨鞋擺放在角落裏,顯示著它們有一位常接“地氣”的主人。再往裏走,隻見一位留著利落短發的中年女性正在桌前翻閱一遝厚厚的資料。她就是國家獼猴桃種質資源圃主任、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獼猴桃資源與育種學科組組長鍾彩虹。
翻山越嶺,構建全球最全活體資源庫
對外行來說,資源圃的獼猴桃樹大同小異。但在鍾彩虹眼裏,它們都有著自己專屬的身份。
獼猴桃屬植物是原產於中國的重要野生果樹資源,在全世界一共有75個種和變種、變型,其中有73個是在中國發現的,另外兩個發現於日本和尼泊爾。
“苗圃裏種有61個種和變種、變型的獼猴桃果樹,是目前國際上獼猴桃種質資源類型最多的獼猴桃園,我們構建了最全的活體資源庫。”鍾彩虹自豪地介紹說,這裏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獼猴桃科研和品種選育中心之一。
種質資源的收集並非一日之功。1978年,全國獼猴桃種質資源普查工作啟動後,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就參與了相關工作,並於1979年建立了麵積為2公頃的獼猴桃種質資源圃。
數十年來,收集豐富種質資源是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幾代科研人員共同的使命。2006年因工作調動來到該所工作的鍾彩虹也成為其中的一員。目前,該所收集保存了約1200份種質資源,400多個品係。
為了收集獼猴桃種質資源,身為國家獼猴桃種質資源圃主任的鍾彩虹幾乎每年都會和同事去野外考察。從西南邊陲小鎮,到北部山區,他們所到之處都是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
“野外考察,一是怕蚊蟲叮咬,二是怕從山上摔落。因此,我們通常會請當地農民給我們做向導。全國獼猴桃主產區,我們至少去過一半以上。”鍾彩虹說。
采集隻是第一步,接下來是讓從外地移遷過來的種質資源在資源圃裏落地生根,這也並非易事。每個區域的地理和氣候條件都不同,因而所產的獼猴桃也是“性格”各異。有的種屬喜冷,有的則愛熱,要馴化它們適應武漢的地理和氣候,在苗圃裏存活下來,鍾彩虹和同事們沒少下功夫。
“孕育”新種,讓黃肉獼猴桃開出紅花
獼猴桃罐頭、獼猴桃飲料、獼猴桃果脯……裝在玻璃罐裏的獼猴桃加工樣品被碼成一排排——鍾彩虹至今記得,她剛來這裏工作時在單位陳列室裏看到的這一幕。
當初,鍾彩虹或許沒想到今後數十年的工作會和獼猴桃緊密相連。結緣獼猴桃,對她來說也是偶然。
1992年,從湖南農業大學園藝係本科畢業的她,來到湖南省農科院園藝研究所落葉果樹室工作。當時果樹室獼猴桃組急需研究人員,服從安排的她成了該組的一員。
果樹想要豐收高產,品種是關鍵。選育優質的獼猴桃新品種一直是鍾彩虹關注的科研重點。“翠玉”是她參與研發的第1個獼猴桃新品種。
圓錐形的果實,光滑無毛的綠褐色果皮,果肉呈翠綠色,肉質致密,汁液多;味道可口的同時,還耐儲藏……說起“翠玉”,鍾彩虹滔滔不絕。
“翠玉”之後,鍾彩虹又先後參與“楚紅”“東紅”等10多個獼猴桃新品種的研發工作。其中包括國際上第1個開紅花的黃肉獼猴桃新品種——“滿天紅”。
新品種的研發離不開長期的堅持和幾代人的傳承。“近幾年,我們推出了10餘個新品種,這得益於以王聖梅研究員和黃宏文研究員為代表的兩代人的積累,而我們近十年研發的大量新種質又為後輩研發新品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鍾彩虹說。
培育新品種的同時,如何讓獼猴桃樹健康茁壯地成長也是鍾彩虹十分關心的課題。為此,在她的主導下,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獼猴桃資源與育種學科組專門設立了植物保護研究方向,專攻威脅獼猴桃健康的各種病害。
不僅人會得潰瘍病,獼猴桃也一樣。獼猴桃潰瘍病是一種嚴重威脅獼猴桃健康的毀滅性細菌性病害。該病菌能侵染至獼猴桃樹的木質部,造成局部潰瘍腐爛,嚴重時可導致樹體死亡。2010年到2011年全球獼猴桃潰瘍病暴發,這給獼猴桃產業帶來巨大的影響。
針對獼猴桃潰瘍病等病害問題,鍾彩虹和同事們展開了係統研究,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並申請了相關發明專利,如“一種獼猴桃潰瘍病感病樣本的快速鑒定方法”。
堅守一線,研究成果落地最有成就感
在一些人眼中,發表論文很重要,因為它是職稱評定的重要考核因素之一。他們覺得,研發出再多的新品種,這些新品種推廣的麵積再大,可能也抵不過發表1篇SCI論文。
可從一粒種子的篩選,到不同範圍的試種、推廣,再到最後被認定為新品種,往往要耗費十多年的時間,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在鍾彩虹看來,這些成果的“成色”未必不如SCI論文。
因此,鍾彩虹依舊選擇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傾情投入到新品種的研發和推廣工作中。在她看來,研發成果落地,帶動貧困地區人民脫貧致富,這讓她更有成就感。
多年從事獼猴桃研發與推廣的鍾彩虹,在業界有著很高的知名度。因此,不斷有企業向她拋出橄欖枝,可她都不為所動。
“如果我去了一家企業,我研究的內容就隻能為一家企業服務。在科研機構就不一樣了,我能對接很多單位,可以讓成果傳播的範圍更廣。”鍾彩虹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鍾彩虹和團隊交出了一張閃亮的成績單:近十年來,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獼猴桃各類新品種累計推廣種植麵積達35萬餘畝,配套高效生產技術輻射100萬畝,累計產值高達100億元以上。
從1978年的獼猴桃種質資源普查算起,我國獼猴桃科研和產業發展已走過了40年的發展曆程。而入行以來的26年,鍾彩虹也將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寫”進了獼猴桃科研與產業發展進程中。
題圖 2017年,鍾彩虹在浙江省泰順縣進行種植指導時,與自己選育的新品種“翠玉”合影。
(原載於《科技日報》 2018-09-03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