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蟠桃非彼“蟠桃”!
桃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蟠桃更是被譽為神話中的仙桃。早期古書《山海經》記載“索度山上有大桃,屈蟠三千裏,東北間百鬼所出入也”。 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更是對王母在瑤池設的蟠桃會有大量描繪:“一朝,王母娘娘設宴,打開寶閣,瑤池中做‘蟠桃盛會’……隻見齊天大神孫悟空抱著又大又圓又紅的蟠桃,吃得津津有味”。 齊天大聖孫悟空偷桃(圖片來自網絡) 然而此“蟠桃”非彼蟠桃。 蟠桃(Amygdalus persica L. var. compressa)又名仙果,壽桃,屬於桃的變種—李亞科,果實成熟期因品種而異,通常為8-9月。畫麵中齊天大聖吃的“蟠桃”又大又圓,而真正的蟠桃則是果實扁圓,上下兩麵均有內凹,表麵有縱、橫溝紋和孔穴;蟠桃頂部有一片紅暈,味濃香溢,味甜汁多、入口即化。 今日之扁圓蟠桃 (圖片來自網絡) 蟠桃的發現史 然而,這些記載都未詳細說明蟠桃的果形是圓或是扁,且頗具神話色彩,與今日所謂蟠桃無法聯係。直至10世紀的《清異錄》開始記有“鄴中環桃特異”,將一般桃果實的卵圓形改稱為扁圓的環形,因此認為此環桃為今日蟠桃的最早記載。 150年後的《本草衍義》中記載餅子桃,並對扁形果實作了較為詳細的解釋。南宋《夢梁錄》中記載“紅餅子”為桃的名稱,可見蟠桃逐漸形成紅色果肉的品係。今日的蟠桃也有了黃色品係。 蟠桃與桃果實對比圖 (圖片來源:Zhou et al. 2020.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蟠桃為什麼是扁的? 帶著對神話中蟠桃會的向往,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韓月彭研究員團隊揭開了蟠桃果實扁圓的麵紗,相關研究成果以 A 1.7-Mb chromosomal inversion downstream of a PpOFP1 gene is responsible for flat fruit shape in peach 為題發表於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期刊上。 蟠桃扁平果形受位於第6號染色體上S位點的單基因控製,但其遺傳機理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韓月彭課題組研究發現S位點下遊1.7 Mb大片段DNA的位置顛倒(染色體到位)是導致桃扁平果形成的遺傳基礎(下圖)。對727個桃品種進行基因分型,結果表明這種大片段的染色體倒位現象隻出現在蟠桃中,但未在圓桃中發現。倒位的近端斷點和遠端斷點分別包含三個堿基的缺失和兩個堿基的插入,這暗示該染色體倒位是染色體雙鏈斷裂後經非同源末端連接(NHEJ)途徑形成的錯誤連接。倒位近端斷點上遊3.1 Kb處有一個編碼卵形家族蛋白基因PpOFP1,該基因在桃果實發育早期高水平表達會抑製果實的垂直伸長,導致扁平果形的形成,反之,低水平或不表達則形成圓形果。除PpOFP1外,促進果實伸長的PpTRM17等基因可能也參與桃果形發育形成一個基因調控網絡。 蟠桃扁果性狀形成的染色體到位示意圖 (圖片來源:Zhou et al. 2020.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此外,對桃野生近緣種S位點進行基因分型發現,染色體倒位現象隻存在於新疆桃,但未在光核桃、甘肅桃和山桃等野生資源中發現,該結果不僅證實了蟠桃起源於中國,而且為“新疆是栽培桃馴化起源地”這一推論提供了證據。 蟠桃的應用價值 俗話說“桃養人”就是體現在桃的營養價值,蟠桃是較為珍貴的水果之一,相較於普通的桃營養價值更高。其果實肉質細膩,味甜多汁,口感鮮美,富含多種維生素、果酸和各種礦物質,特別是含鐵量較高,長期食用蟠桃能防治貧血,潤腸通便、清熱養顏。盆栽蟠桃還有春季賞花,秋季食果的雙重價值。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揭示蟠桃果實扁果性狀的形成機理的研究成果,為優良蟠桃品係的選育提供了早期的分子篩選標記,為培育更更多品質優良的蟠桃品種奠定了理論基礎。 撰文:鄭蓓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