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
首頁 > ManBetX > 科研進展

中南半島熱帶至中國亞熱帶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的成因探討

  東南亞地區一直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和優先保護區域,對其物種多樣性和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認識對全球生物多樣性研究與保護有著重要意義。華萊士線提出以來,東南亞一直吸引著眾多生物地理學家的目光。中南半島隸屬於東南亞的北部地區,同中國熱帶與亞熱帶地區相鄰,南部以克拉地峽為界與巽他生物亞區相接,致使中南半島成為中國熱帶亞熱帶與東南亞地區生物聯係的過渡地帶。目前對中國亞熱帶植物地理研究比較多,但鮮有研究工作結合中國熱帶亞熱帶和中南半島開展。 

  胡桃科黃杞屬植物的地理分布從長江以南一直延伸至整個東南亞地區,是研究東南亞地區植物地理分布的理想材料。植物係統發育與保護生物學研究組孟宏虎與張燦瑜博士等人近年來多次在東南亞進行大範圍的野外考察,采集了大量科研材料。該研究以分布於中國熱帶亞熱帶地區和中南半島地區的黃杞和少葉黃杞為研究材料,進行了地理分布格局成因的深入探討,重建了自中南半島至中國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研究表明,1) 熱帶地區的植物譜係始新世早期已經存在,在中新世的氣候變冷地質曆史中,存在熱帶譜係向亞熱帶譜係轉變的過程,而且亞熱帶譜係起源始於漸新世末及中新世初;2) 結合亞洲季風的演化曆史,推斷東亞夏季風在漸新世-中新世交替期以及中新世晚期的加強導致了中國亞熱帶地區植物譜係的快速分化形成,是該地區植物譜係分化主要驅動力;3) 結合植物譜係從熱帶往亞熱帶遷移和物種分布模型模擬發現,中國亞熱帶地區在冰期存在避難所,而且在未來的氣候變化中仍然是分布的主要核心區,針對這一地區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就顯得至關重要。 

  該研究不僅為自中南半島至中國熱帶亞熱帶地區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提供了一項科學實例,同時為揭示中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曆史構建過程提供了進一步的思考線索,並提請關注中國亞熱帶地區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維持機製中的重要性。研究成果以Opening a door to the spatiotemporal history of plants from the tropical Indochina Peninsula to subtropical China”為題發表於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項目、雲南省基礎研究計劃、中國科學院青促會以及“西部學者”項目的聯合資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