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
首頁 > 認識植物 > 植物知識

認識它們 學會保護

  本報記者 李月紅 通訊員 邰秀珍
  你是否知道,長於舟山的普陀鵝耳櫪,是這世界上最孤獨的一株樹,自1936年第一次被定名,至今尚未發現它的“家族成員”;
  你是否知道,天目鐵木在定名發表時曾記錄“在疏林中相當常見”,如今它的種群分布點已減少為1個,且野生植株數量僅為5株,被植物學家惋惜地稱為“地球獨生子”。
  四月,浙江省野生植物保護宣傳月。據統計,我省約有160餘種野生植物正處於瀕危甚至滅絕的狀態。認識並保護它們,變得刻不容緩。4月14日,由省科協、浙報集團主辦,浙江日報、省科技館和果殼網承辦的“[科學] 在現場”走進浙江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極小種群幾近消失
  杭徽高速“藻溪”出口。向西20公裏。西天目山周基坦路邊。
  這裏靜靜生長著一株樹。它高達21米,樹幹直徑有兩人環抱那麼粗,樹皮縱裂。然而,它長得並不茂盛,幾無枝幹,隻是在一些縫隙裏長出有著春天顏色的嫩綠小枝椏。
  “它叫天目鐵木,樹齡有310年之久。”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高工趙明水告訴我們,該樹目前僅存5株。順著專家手指的方向,我們看到,在100米開外的對麵山坡上,長著4株鬱鬱蔥蔥的天目鐵木。
  天目鐵木,樺木科鐵木屬植物。1927年,我國著名植物分類學家陳煥鏞教授根據秦仁昌教授在天目山采集的模式標本定名發表。它的野生種群為我國現存植物單種個體數量最少的植物類群之一,目前僅存此處的兩個相鄰分布點,是我國珍稀極小種群的重點監管對象。
  一次驚心動魄的失而複得,發生在羊角槭。它分布在西天目山,生於海拔800至870米的溝穀林中。當初,原生境林內僅發現兩株野生羊角槭,1株為成年結果大樹,1株為幼樹。2009年,兩株樹均被雨雪冰凍壓斷而死亡。幸運的是,1990年,管理局工作人員曾在山上發現了一株50厘米高的野生羊角槭。“20多年了,它現在才長到一米高。還好,我們人類還沒有失去最後一株。”
  “極小種群,即野外種群幾何平均株數在5500株以內。”浙江省林業廳野生動植物保護處副處長趙嶽平說,5500株是保證種群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內能健康地生存所需的最小有效數量,這是一個種群數量的閾值,低於這個閾值,種群會逐漸趨向滅絕。
  最新統計顯示,目前我省的銀杏、百山祖冷杉、普陀鵝耳櫪、天目鐵木和羊角槭等58種野生植物的野外種群均低於一般最小存活種群界限,已屬於小種群,近38%的物種野生數量不足100株,另有39%的物種野外種群數量少於1000株。隨時麵臨著野外滅絕或在浙江消失的境地。
  繁育缺陷人為破壞
  野生植物千百年來不斷與自然抗爭,它的基因往往具有很強的抗病抗旱抗寒性,為什麼會越來越少?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相當一部分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為古老殘遺種或處於分類係統的孤立位置。趙嶽平解釋說,一是全球變暖,局地氣候也有變化,有些植物適應不了新環境;二是物種本身繁殖機製有問題,不適應環境,生存不下去了。
  以天目鐵木為例。因為花期各異,天目鐵木的繁育能力極為有限,它的雄花花期在4月10日前後,它的雌花花期則在4月15日左右,花期均為一周。這意味它們一年之中授粉的時間僅有兩天。
  科學研究帶來了更壞的消息。華東師大采用光合作用測定儀,對天目鐵木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進行了參數分析,結果顯示:天目鐵木存在較嚴重的近交衰退。
  更為嚴重的是,人為破壞加速了它們的瀕危。天目鐵木在定名發表時曾記錄“在疏林中相當常見”。後來,因村民對天目鐵木缺乏認識,當地村集體開山種茶,種群屢遭破壞,最大的一株樹幹上部被雷擊斷,其餘的也因影響茶樹生長而樹頂及側枝被村民砍去,幼樹被挖走。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天目鐵木僅剩五株。
  據趙明水介紹,天目鐵木生長的地方,原是一片溝穀林。而今,我們看來,100米的相鄰兩個分布點,中間隔著一條公路,幾畝水田。“野生植物的生存環境被片段化了,比方原來成片生長的地方,由於造房子等原因,被分割成一小塊一小塊,野生植物被隔離開後,沒法傳粉,基因交流被切斷,繁殖數量也大大減少。”
  而環境汙染,對野生植物有著致命的打擊。典型的例子就是野生蓴菜和中華水韭。野生蓴菜原來分布於全省各地水域,但蓴菜對生長水體的水質要求很高,城市裏水體大部分已被汙染,所以野生蓴菜在杭州已基本絕跡,現隻存在浙南山區一些天然小湖泊裏。
  回歸保護認識保護
  “為什麼不將有限的精力放到更需要保護的對象上呢,比如動物?”在現場,有科普愛好者提出這樣的疑惑。
  “人和植物是一個平等關係。”趙嶽平說。每一個物種都是生命係統中的一個環節和能量流的中轉站,如果一個物種生存受到威脅,與它相關的物種同樣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脅。
  為此省林業廳特地編製《浙江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規劃》,第一個五年規劃正式出爐並付以實施。通過加強對極小種群的就地保護、近地保護和遷地保護,使受脅植物在相對適宜的生境中得以繼續生存。同時通過科學研究開展繁育試驗,擴大種群數量野外回歸,緩解瀕危狀態。
  自我省試點生態公益林建設,全省目前共4000萬畝重點生態公益林的建設保護,使得許多野生植物的棲息地得到良好的保護,其生態群落也得以逐步改善和修複。據統計,這些極小種群中,有39種全部或部分分布在國家級或省、縣級自然保護區中。
  在保護區管理上,則采用了目前國際最流行的參與式保護理念,即將原本植物資源的破壞者變成參與者。像天目鐵木、羊角槭等20種野生植物,其種群全部分布在自然保護區,在各村落內組建網絡,每個村都有負責監督植物偷盜的村民。
  趙明水告訴我們,近兩年來,通過天目鐵木原生境改造等措施,促進天然更新,自然生長苗木達200餘株。根據羊角槭原生地已沒有母樹的情況,開展了羊角槭回歸原生境試驗,種植30株,成活23株。
  一個美好的願景是,我省力爭在2015年前使10種以上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緩解瀕危狀態。如果僅憑植物學家和職能部門的力量,這樣的保護是遠遠不夠的。趙明水說,現在遊客來保護區的腳步很匆忙,爬個山呼吸一下清新空氣就回城,“小徑兩旁的植物,太需要他們的眼睛片刻停留了。認識一下,就是最好的保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