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
首頁 > 認識植物 > 植物知識

【探秘】植物也有“嘴巴”

嘴巴是人類或動物賴以生存的必要器官,人或動物靠它吃飯、傳遞語言,鼻子不通時,甚至還靠它呼吸。有人說,嘴是動物與植物的最大區別,沒有嘴,便不能稱為“動物”。

其實不然,植物也是長有“嘴巴”的。植物要生長,也是需要“吃飯”的。隻不過,植物的“嘴巴”長在地裏,一般人肉眼難以看到罷了。

最早發現植物長“嘴巴”的科學家是比利時的海爾蒙特。1648年,海爾蒙特把一棵2.5千克重的柳樹苗栽到一個木桶裏,桶裏裝有事先稱過重量的土壤。幾年時間裏,海爾蒙特隻用純淨的雨水澆灌樹苗。為了防止灰塵落入桶內,海爾蒙特還專門製作了桶蓋。5年過去了,柳樹長成了一棵幾人高的大樹。海爾蒙特挖出柳樹,將樹根上的泥土洗淨沉澱曬幹,一克不落地盛入桶中,然後分別稱柳樹和泥土的重量。結果發現,柳樹的重量增加了80多千克,而土壤也減少了100克。

那麼,減少的100克泥土去了哪裏呢?顯然,是被那棵柳樹給“吃”掉了。原來,植物為了生長,必須從土壤中吸取大量的有機肥和無機鹽,那不見了的100克土壤,正是這些物質。

看過上麵的故事,你知道植物的“嘴巴”究竟長在哪裏了吧?不錯,它們就長在植株的根上。它們正是根毛區的“根毛”。

植物的根毛是根毛區的外層細胞即表皮細胞產生的一種特殊結構,是由幼根尖端的表皮細胞向外突起產生的。它的樣子很有特色,放在顯微鏡下看,宛如一隻從細胞外壁伸出來的外端封閉的瓶子。

根毛一般都是些“可人兒”,病拉拉的“瘦弱可憐”,長度0.15毫米到1厘米不等,直徑簡直可用“細若發絲”來形容,也就是百分之幾毫米。為了能從土壤中“吃”到食物,根毛的表皮往往布滿一層膠粘的物質,以便把自己和土壤緊緊地粘在一起。所以,當你從土中撥出一株植株,往往會看到一塊塊土塊上緊緊纏繞著一些根毛。

說到一株植株有多少張嘴巴,那就得用“千嘴魔王”來形容它們了。植物根上的根毛簡直多如牛毛,平均每平方毫米上就長有數百條根毛,有的能達到2000多條。每一條根毛相當於一張嘴,你算算,一株成年植株得長有多少張嘴呀?


說起來,植物“吃”東西的方法也挺別致。它們一般喜歡“喝湯汁”,不喜歡“吃幹飯”。也就是說,在吸收土壤的營養時,必須得將這些營養溶解到水中,它們方才“動箸”。比如,一株玉米從出苗到結實,需要消耗10克土壤養分,怎樣吃掉它們呢?別慌,根毛們會將這些營養溶解到400斤水中,然後不停地吸水,最後,土壤營養自然便隨著“湯汁”吸收到體內了。必須注意的是,在“吃飯”的過程中,根毛也是很“挑食”的,隻有當自身細胞液的濃度大於土壤溶液濃度時,它們才肯動“嘴”。否則,一旦外界缺水,它們反而會“反胃”,把原先“吃”進的東西吐出來,造成植物萎蔫。(汲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