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
首頁 > 認識植物 > 植物園

從老照片看麗江高山植物園的“前世今生”

  麗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勤勞淳樸的納西族群眾是這裏的世居民族,創造了燦爛、豐富的民族文化,成為祖國56個民族中優秀的一分子;所居住的區域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這裏已經成為世界聞名的旅遊文化名城,每年數以萬計的遊客慕名而來。

  麗江高山植物園的存在更是一種幸運,從1936年廬山植物園來麗江設立工作站至今,麗江高山植物園的建立和發展已經成為幾代昆明植物所人的夢想和追求,同時也承載著麗江納西族民眾的願望,希望能通過麗江高山植物園的建設,成為麗江城市的後花園,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添磚加瓦。

  當吳征鎰院士提出“花開三代、果結八方”的建議時,建成麗江高山植物園已經成為昆植人辛勤努力的工作方向之一。在難忘的1958 – 1974年,一批拓荒者追尋著廬山植物園留下的印跡,在玉龍雪山腳下的雪鬆村開始了最初的嚐試,並且取得了初步成果,為昆明植物所贏得了聲譽和讚賞。然而,曆史和昆植人開了一個玩笑,麗江高山植物園的發展一度陷入停滯。

  當199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在昆明成功舉辦後,昆植人及時抓住了發展機遇,麗江高山植物園複建成為當年度中英政府間成功合作的重要內容之一。麗江高山植物園的發展逐漸步入佳境……

  麗江高山植物園的建設和發展一直牽動著昆植所領路人的心,把它建設成為世界知名的高山植物園成為幾代建設者不懈追究的目標。放眼未來,年輕一代建設者站在新的起點上,在回味先輩昨日艱辛曆程中,將無怨無悔的奉獻青春和熱血,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實現先行者的夙願。

1962年,昆明植物所時任領導晉紹武視察位於雪鬆村的麗江高山植物園,與員工合影留念

1967年的冬天,麗江高山植物園部分員工在雪景中合影

1963年,俞德俊、陳封懷、吳征鎰考察麗江高山植物園,與員工合影留念

麗江高山植物園參加全國薯蕷資源考察,野外采集標本(左側:呂春朝;右側:黎廣(昆明植物藥廠))

麗江高山植物園薯蕷栽培試驗基地(1965年)

麗江高山植物園關閉之前,部分員工在園址前合影(左起:俞紹文、呂春朝、楊向坤)

(說明:所有照片是呂春朝先生提供,在此表示誠摯感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