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
首頁 > ManBetX > 万博手机登录app

民間“還魂草”成村民“脫貧草”


    

這幾天,在四川廣元市利州區白朝鄉魏子村,一種鬱鬱蔥蔥長勢旺盛的“仙草”正成為村民們的致富“法寶”。“這季節,石斛正逐漸萌發新芽,很快便可開花結果,繁殖生長。”看著長勢旺盛的石斛,一位村民喜滋滋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石斛被譽為“九大仙草”之首,又名“不死草”“還魂草”,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具有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等功效。如今,在魏子村這個位於國家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秦巴山區的國家扶貧開發的重點村,這種民間的“還魂草”,不僅成為當地村民的“脫貧草”,還形成了以小麥、食用菌、石斛為核心的“麥—菌—藥”一體化資源節約型循環農業產業扶貧新模式,成為帶動當地、輻射周邊的特色農業產業之一。

 

改變的背後,是科技特派員、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副研究員何濤忙碌的身影——自2016年11月成為了當地的駐村科技幹部以來,她的足跡踏遍這個小山村的一草一木,一劑因地製宜實施精準扶貧的科技扶貧“藥方”,寫在了廣袤的秦巴山區。

    


把脈開方

新品種引領特色產業


 

魏子村是典型的山區貧困村,剛到村裏的時候,何濤心裏很發怵。“自己是帶著任務來的,如果不能幫扶村民脫貧致富怎麼辦?”走訪貧困戶、技術培訓、田間地頭調研,是她早期駐村生活的常態。通過走訪,不僅對貧困戶家庭情況和村裏的產業現狀有了了解,也逐漸熟悉了山裏的一草一木。

 

駐村前,何濤已在中藥材石斛的科研領域“浸泡”了10多年。駐村後,何濤在魏子村前期已引種金釵石斛的基礎上,首先為當地引進了新種源疊鞘石斛“川科斛1號”和“川科斛2號”,這兩個品種是成都生物所采用係統選育法經過10年時間從夾江山區人工栽培石斛群體中選育出來的,並通過省級審定。以前主要在夾江當地產區進行示範推廣,何濤則計劃將示範推廣範圍逐漸擴大至國家連片特困地區的秦巴山區和烏蒙山區。


去年2月,何濤冒著山區風雪親自將2萬餘元的疊鞘石斛送到魏子村,免費提供給村民栽種。到了6月,新芽萌發、老莖開花,千百年來民間的“還魂草”成為了貧困群眾的“脫貧草”。新品種的引入不僅豐富了當地品種類型,降低了單一品種種植帶來的風險,還為周邊貧困村和貧困戶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成為特色產業之一。通過產業扶貧等措施,該村17戶貧困戶全部找到了有效的增收途徑,貧困戶的年人均純收入由原來的不足2800元,到2016年年底增長為5000元以上,村集體經濟實現了零的突破。


對症下藥

因地製宜摸索扶貧新模式


駐村還不到一年,長勢喜人的石斛就化解了何濤此前的擔憂,也讓村民吃上了脫貧致富的“定心丸”。但何濤仍思考著如何在扶貧工作中做出特色和有所創新。

 

“香菇、羊肚菌等為主的食用菌,也是當地貧困山區的主導產業。但食用菌采摘後,菌渣被村民隨意丟棄,容易造成環境汙染。如果能把菌渣回收起來,再次利用就好了。”何濤動起了腦筋。根據多年科研經驗、結合本職單位在秦巴山區的扶貧項目,她因地製宜地提出了“麥—菌—藥”一體化的資源節約型循環農業產業扶貧新模式。

 

該模式是利用耕地先種植小麥,將小麥成熟收獲加工後剩餘的麥麩與其他成分混合製作成袋料菌包,用於種植食用菌,食用菌采摘完後,廢棄的菌渣再作為種植石斛的栽培基質加以回收利用。這種通過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複合種植的良性循環,既能提高小麥的利用率,又能對食用菌的菌渣等農業廢棄物作為新的資源再加以利用。

 

目前,何濤已用菌渣作為栽培基質種植了5000株石斛進行試驗並獲得成功,計劃未來進一步擴大示範麵積。她表示,這種“麥—菌—藥”一體化的科技產業扶貧新模式如在當地落地生根,將有助於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產品安全的綠色農業發展體係,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


標本兼治

多渠道讓群眾走上致富路

 

“以前都是待在實驗室裏做做實驗、寫寫論文。”何濤說,參加扶貧工作不僅讓所學知識和研究成果有了用武之地,同時,在理論結合實踐的科技扶貧工作中,由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上升到理論,“使自己的理論知識進一步得到了提高和完善。”


 “村民特別淳樸,與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感覺自己心靈得到了淨化和洗禮。”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一年冬天她走訪貧困戶時,山裏下著大雨、路麵濕滑,自己的鞋襪全部被雨水泡濕浸透,一位村民見狀趕忙將自己女兒的新襪子拿出來讓何濤換上。何濤心裏特別感激,後來還專門購買了新襪子還給了村民。“在貧困戶家走訪調查,村民都會熱情地挽留吃飯;去田間地頭調研,村民還會主動用摩托車捎上一程。他們把我當親人一樣,心裏暖暖的。”她說。

 

麵對村民脫貧致富的渴望,何濤從不懈怠,有時即使回成都辦事,心還留在了當地。她利用電話、微信或QQ和貧困村的幹部和村民保持聯係,便於了解和掌握村裏的情況以及石斛長勢。甚至當地山區每次大雨和暴雨後,她都會提醒村裏注意山崖和道路垮塌。


目前,何濤還在廣泛開展石斛及中藥材科學種植的技術講座和培訓,編寫石斛栽培技術資料,隨時接受種植戶的谘詢和答疑解惑;為村裏編寫各類扶貧項目,爭取協助貧困村能得到更多的扶貧資金支持。“希望通過科技幫扶,真正讓貧困群眾走上增收致富之路,實現精準脫貧。這是我工作的原動力。”何濤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