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
首頁 > 植物科學 > 植物學家

史軍:舌尖上的植物學

  他熱衷於從植物學的角度探討吃的問題。在他的作品中,你會看到作植物研究的老饕關注的是什麼,可以從中了解更多普通食材的本質和營養水平……

  吃貨的世界裏,所有事物都可以分為兩種:可以吃的和不能吃的。

  當發現某一新鮮事物的時候,吃貨的第一反應往往會是:“這是什麼?可以吃嗎?”

  對於植物學博士史軍而言,自己熱愛的這門學問中的研究對象雖然不能直接食用,但卻可以幫你“吃出生活的真滋味”。

  來中科院植物所攻讀博士學位之前,史軍曾在雲南昆明讀書多年,常出野外,走遍西南。那裏是中國植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有著各種內地不常見的植物品種。他吃過的植物,恐怕比我們見到過的種類還多。

  眾所周知,我國對食物的探究角度非常多樣,但事實上從植物學的角度來整理和探究植物類食物的卻很少,這需要作者本身有專業知識以及對食物的極大熱誠。

  而史軍則熱衷於從植物學的角度探討吃的問題。在他的作品中,你會看到作植物研究的老饕關注的是什麼,可以從中了解更多普通食材的本質和營養水平,也能讓大家在選擇食材和烹飪的時候多些背景知識。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中國植物學會蘭花分會理事長羅毅波認為史軍的作品“從分類學常識到社會學視角的飲食文化觀察,生動得讓人看得很饞”。

  癡迷“絕學”

  目前作為果殼閱讀策劃人的史軍在研究生三年級時意識到:植物學是門“絕學”。所謂絕學,就是很少有人學的學問。史軍即將上小學的兒子明明癡迷於“植物大戰僵屍”,但是也毅然決然地宣稱將來要學動物:“哼,植物有什麼好玩的?”

  聊起為什麼愛上這門絕學,首先得說說史軍怎麼喜歡上了生物專業—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兩位恩師。

  史軍的高中生物老師,上課從不帶教案,手無片紙卻授業如行雲流水。本科階段他所學的生物專業,有位老師基本不在教室裏上課,除了部分理論和實驗,絕大多數課程都是這位老師帶著學生們在戶外進行實地講授和互動。前後兩位老師令史軍感受到了生物學的魅力。

  而真正讓他對植物情有獨鍾的,則是一部名為《植物私生活》的紀錄片。它讓史軍第一次深刻認識到,從發芽、開花直到結果,植物絕非人們想象的那樣簡單,事實上,植物“很有智慧”。

  蘭科植物是史軍研究最多的門類。其中,兜蘭這種植物就會為昆蟲精心布下陷阱,將其誘騙進去,但這並非是為了吃掉蟲子,而是讓它們幫忙傳播花粉。

  研究植物越多,史軍就越覺得它們“很神奇”。為了能更加透徹地研究神奇的植物,他盡可能爭取去野外考察的機會。求學期間,這位“植物控”曾獨自一人從甘肅順著白龍江一路考察沿途植物直到四川。

  在他看來,這種典型的植物學家工作,最難熬的是長時間觀察植物的過程。在深山老林裏,除了要適應潮濕的環境,還要耐得住蚊蟲的叮咬。“不敢抹驅蟲的東西,因為那樣蟲子不來就觀察不到授粉了。”長時間的蹲點觀察,也曾讓他飽受坐骨神經痛的困擾。

  資深吃貨

  不過與植物研究帶來的快樂相比,這些痛苦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種子怎麼發芽,花朵怎麼交換花粉,莖稈和根為什麼朝著不同的方向生長……植物變得有生命,它們的"私生活"變得更純粹更有趣。”他說。

  於是,史軍把這些常常被人忽略的故事寫了出來,也發表了一些。越積越多,這些故事在2009年被編進了一本名叫《一百種尾巴或一千張葉子》的書裏。雖說是合著,但“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書”讓他在激動之餘更加發奮地在“碼字”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於是有了《新京報》和《南方都市報》等媒體上的一係列專欄文章。

  同時,史軍也發現,大家對植物的興趣之淡薄,比自己想象的還要糟糕。人們往往熱衷討論動物,而植物們的命運和它們在空氣中一樣,隻是靜靜存在,少有人關心。

  漸漸地,在生活中本就熱衷研究美食的他意識到,吃和植物學其實有著很緊密的聯係,比如,苦瓜到底敗不敗火、辣椒傷胃是真的嗎等等這些問題,都可以從植物學中找到答案。

  “作為一個資深吃貨,我開始用"絕學"分析吃了。”史軍回憶道,翻文獻固然寂寞,群眾的需求卻讓人振奮。由此他慢慢地壘起了一本書稿,本來準備隨意將它們交給一家出版機構,但又是“吃”改變了這本植物學書籍的命運。

  史軍至今還清晰地記得,那是一個雨後的傍晚,北京國貿周邊的路上還都是積水,他和果殼閱讀兩個編輯小莊和羅嵐在七扭八拐之後鑽進了一個港式茶餐廳,他們吃掉了苦瓜牛肉、白切雞、炒空心菜,邊吃邊聊出的想法是:植物科普書要向美食靠近。於是,一桌子菜被消滅,一個題目誕生—《植物學家怎麼吃》。這個標題,後來變成了《植物學家的鍋略大於銀河係》。

  對於這本2013年年底出版的植物學科普書,中科院院士、中國植物學會名譽會長匡廷雲認為它“把真正的植物學研究用到了一日三餐中,連科學也變得色香味俱全了”。

  讓科學“吃掉”謠言

  為了做好飲食的植物學科普工作,史軍常常在地鐵上也不忘閱讀學術論文和各種研究資料,把裏麵的實驗、結論、觀點一一分析,最後化成一千字的簡單說明,比如紫菜變綠是個正常過程,掉色的花生才是好花生……

  不過,他也發現,謠言往往比科學更有市場。因此,破除一些流行的謬誤成為了他做科普的重要目的之一。

  在作品中,他用有趣的科學語言向讀者解釋,吃苦瓜並不敗火,吃多了甚至略有風險;吃辣椒傷胃隻是流言,其實它甚至有些許促進胃酸排空、緩解輕度胃潰瘍的作用。

  當謠言四起時,他願意拿起植物學的武器與之作戰。

  比如“一次性筷子能變筍幹”的謠言瘋狂傳播時,很多人陷入恐慌。史軍則按謠傳的步驟一步步親自實驗,終於證明這是完全不可能的。

  他用堅實的科學理論告訴大家:人類不像食草動物那樣,有自己消化纖維素和木質素的腸胃係統,人類隻能食用植物幼嫩的莖葉,而已經變成“不折不扣的纖維素和木質素”的筷子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對我們舌頭和胃友好的”。

  不過,有時一些公眾的反應也讓他有些無奈:“當你試圖解釋諸如"打針西瓜"為什麼難以實現時,總會有相當一部分人堅持認為你是收了錢,並且拒絕理性討論,固執地堅信傳言。”

  史軍給自己立下的規矩是:“一定要好好說話,帶著感情和技巧做科普。”

  他很高興看到自己的作品讓一部分讀者受益。比如會有讀者留言說,很喜歡他的作品,一定要給自己的父母也瞧瞧。

  在微博上,他也像個植物學資料庫一樣不時解答他人的疑問。最近有網友就自己拍到的奇怪植物問他:“這個怪異的植物是啥?今天忽然發現的,問了很多人都不知道!長得像玉米那麼大!@植物人史軍求老師解答。”

  史軍回複說:“魔芋的果序。很漂亮,但是不能吃。哈哈。”

  《中國科學報》 (2014-07-04 第12版 視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