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
首頁 > ManBetX > 科研進展

李家洋院士榮獲2018年度陳嘉庚科學獎

     2018年5月30日下午,2018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及陳嘉庚青年科學獎頒獎儀式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上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同誌,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同誌和相關領導同誌為獲獎人頒獎。

      《中國科學:生命科學》主編李家洋院士以“水稻株型形成與稻米品質調控的分子基礎”項目榮獲本年度陳嘉庚獎-生命科學獎

      李家洋主編長期從事高等植物生長發育與代謝調控的機理研究,他以糧食作物水稻和模式植物擬南芥為材料,研究植物激素的合成途徑與作用機理,著重闡明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機理,並致力於水稻的分子品種設計,培育高產優質高抗高效的新品種,在我國建立了植物基因圖位克隆技術方法體係,奠定了我國水稻功能研究的重要基礎,為我國水稻功能基因研究趕超和引領世界做出了卓越貢獻。


讓我們向李家洋主編表示熱烈的祝賀!

獲獎項目:水稻株型形成與稻米品質調控的分子基礎

     水稻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提高水稻產量和改良稻米品質是當今水稻研究的兩大挑戰。影響水稻產量和品質的主要因素包括株型、抗性、澱粉合成和貯存特性等。由於產量與品質性狀形成的複雜性,傳統的育種方式顯得周期長效率低。對水稻株型形成和澱粉合成的係統研究,闡明其分子基礎與調控機理,具有重大的科學與應用意義。李家洋與合作者克隆了控製水稻株型的一係列重要基因,如MOC1、Phr1、LA1、SP1、TAD1、IPA1、D53等,揭示了水稻理想株型形成的分子基礎,闡明了獨角金內酯調控株型發育的分子機理,為解析水稻產量形成的機理奠定了理論基礎;建立分析水稻澱粉合成主效基因的關聯方法,確定了影響稻米品質的主效基因,揭示了稻米蒸煮食味品質調控網絡的分子機理;通過對秈稻和粳稻褐化的分析,克隆了稻米耐儲存的調控基因。致力於將科研成果應用於育種實踐中,提出分子設計育種的理念並建立了技術體係,成功培育出高產優質的水稻品種,踐行水稻分子設計育種新思路新方法。





      植物分子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德國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1982年獲安徽農學院學士學位,1984年獲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碩士學位,1991年獲美國布蘭代斯大學博士學位,1994年結束在美國康乃爾大學湯普遜植物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回國工作,曆任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所長。2004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2011年任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

    主要研究成果在Nature、Nature Genetics、Cell Research、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等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發表,部分代表性成果入選2003、2010和2014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17)、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5)、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2013)以及求是科技成就集體獎(2017)等獎勵。


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簡介

      2003年2月,經國務院同意,中國科學院和中國銀行共同出資成立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設立陳嘉庚科學獎,獎勵在中國做出的重大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陳嘉庚科學獎設立數理科學獎、化學科學獎、生命科學獎、地球科學獎、信息技術科學獎和技術科學獎等六個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逢公曆單數年推薦和評審,公曆雙數年頒獎。

      2010年,為了激勵更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獻身科技事業,基金會設立陳嘉庚青年科學獎。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獎勵年齡在40周歲以下、在中國獨立做出重要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的青年科學家,強調獲獎成果的原創性思想由獲獎人提出並主要由獲獎人完成。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所設獎項與陳嘉庚科學獎相同,並與陳嘉庚科學獎同步推薦、評審和頒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