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濕地保護的緊迫性
九十年代以來,我國在濕地保護和利用方麵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但在人口和經濟的壓力下,經濟快速發展以及人類生產生活對濕地資源依賴程度的提高,直接導致了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的普遍破壞,近40年已有50%的濱海灘塗濕地不複存在;全國約13%的湖泊已經消失;黑龍江三江平原78%的天然沼澤濕地喪失;洪湖水生植物種類減少24種、魚類減少約50種;七大水係63.1%的河段水質汙染失去了飲用水功能等等。諸此惡果,不僅直接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並導致濕地生態功能、社會效益得不到正常發揮,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喪失。在即將進入21世紀的今天,濕地的多種功能和綜合價值仍未被公眾以及一些管理者認知,濕地被視為荒地、各類濕地資源是原始性開發利用的主要對象,在一些天然濕地集中分布地區因圍墾、汙染、泥沙淤積及過度開發利用造成的濕地破壞仍在增加。更值得注意的是原集中於大中城市的汙染現已沿河流流域擴展,將威脅到更多的天然濕地以及野生動植物等資源。從全國總體情況看,天然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的趨勢仍在繼續,濕地生態係統依然麵臨著嚴重的威脅。如再不采取強有力的保護措施,濕地資源的破壞將嚴重威脅當地經濟發展和居民的生存環境,保護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已是刻不容緩。
另一方麵,濕地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構成了巨大的物種庫和基因庫,有許多具有價值的生物資源和開發潛力。從科學研究的角度講,中國目前在濕地基礎研究方麵相當薄弱,家底不清、對濕地的許多特征尚不甚了解。以目前的技術和資金難以準確、全麵的評估中國濕地對未來發展的影響和價值,有許多生物在我們還沒有認識、利用它之前可能已消失了,這對人類無疑是一種不可挽回的損失。為此,極有必要搶救性地盡快保護好中國濕地,特別是那些尚未受到人為幹擾或幹擾較輕的濕地,以有利於我們未來的研究和利用,一旦具備條件時有新的資源被發現,它們所創造的財富和效益是目前難以估計的。為此,早日著手保護,將對未來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保護好今天的天然濕地也就是保護了國家未來發展的戰略資源。
更為重要的是,生態係統的破壞在許多情況下往往不可逆轉,即使經過治理使其恢複也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需要付出巨大代價。為了眼前和局部利益而使濕地資源遭到破壞,會遭到自然界的殘酷報複並蒙受巨大損失,這種報複甚至殃及子孫後代。目前中國生態環境的脆弱狀況和生態環境繼續惡化的趨勢,給我國經濟和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嚴重影響可持續發展。不僅加劇貧困程度、加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壓力,而且加劇自然災害的發生,1998和1999的洪澇、幹旱災害已經使我國人民償到了破壞濕地的惡果。為了遏製生態環境的惡化趨勢、避免這樣的後果繼續發生,必須盡早盡快行動,保護中國有限的濕地資源,使濕地資源達到永續利用,與人類長期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