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造景 造福百姓——訪植物造景專家蘇雪痕教授
-、為中國園林事業開設新專業
在北京林業大學一間陳設較為現代的辦公室中,記者見到了在園林植物景觀界赫赫有名的博士生導師蘇雪痕教授。坐在我麵前的蘇教授雖已年過七旬,但仍然神采奕奕、精神煥發、思維敏捷。
![]() |
圖為蘇雪痕教授 |
記者說明采訪目的後,就單刀直入,直切主題:“我來之前看了一些您的相關資料,我感到您人生最精彩的閃光點、也是為國家做出最重要貢獻的一件大事,就是通過您的才華與努力,開設了‘植物造景設計’與‘野生植物調查’兩門專業課,我很想知道是什麼原因,促使您開設了這兩門專業課?”
蘇教授稍加思考後爽快地說道:“原因有三個,但最主要的原因當數第一個,84年我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去英國考查、學習,當我來到皇家植物園丘園後,當我親眼目睹英國從1839年至1938年一百年間從中國雲南、西藏、四川、甘肅、陝西、湖北等地拿走1500多種植物物種、中國的580種杜鵑物種、被英國人拿去306種,而自己國家最著名的旅遊風景景點杭州西湖卻隻用上8種時,我被這些真實地數字深深地震撼,我的心也被極大地刺痛。中國人守著祖先留下的這麼豐富盛大、多姿多彩植物物種,我們卻不能認知它、馴化它,並用它來扮靚自己的國家!1527種植物物種及變種流入英國,並經科學馴化,繁衍出新的植物物種,這些起源於中國的植物物種,如杜鵑、報春、玉蘭、山茶等正在美化著英國與世界許多國家的園林,甚至中國的一些園林建設與園林展會還要從國外反引回本屬自己國家的植物物種。這一切使我的民族自尊心受到巨大地傷害,此刻我認識到自己作為一位園林植物景觀專業的學者,曆史已將我推到了一個重要的節點,我必需記住自己作為一位學者的責任、必需不辱使命,為中國人爭氣、為民族爭光。於是我開始向我最好的老師——大自然認真學習。”
“大自然是您最好的老師,對此您能解釋一下嗎?”記者問道。
“這裏要有一個前提條件,” 蘇教授解驛道:“大自然是我最好的老師是有特定條件的。以我來說,在農校上中專時,老師將我引進門,教給我怎樣認識農作物的知識,但要了解認知更多的農作物,就必需到農田中去了解並認知大自然;同樣,我在林大從教授那裏學到認識植物的知識後,要真正了解認知大自然中成千上萬的植物,那麼隻有走進大自然、親近大自然,與大自然交朋友,在這個熟悉大自然的過程中,大自然就成了我最好的老師。”
“為了向大自然學習,您一定去了不少地方吧?”記者繼續問道。
記者的這個問題,引起蘇教授極大地興致,他很自豪地說道:“這些年來我幾乎跑遍了全國、翻越了眾多原始大山密林、穿過了許多廣茂的草原,我的足跡踏遍了內蒙古克什克騰旗的樺木溝林場;青海的青海湖、互助北山;甘肅的興隆山;黑龍江的涼水溝、帽兒山;吉林的長白山自然保護區;遼寧的千山;新疆的吐魯番、冰達阪、白楊溝、菊花台;山東的嶗山;河北的壩上;海南的尖峰嶺;廣東鼎湖山;廣西十萬大山;雲南香格裏拉;福建武夷山;四川大巴山;天目山;山西太行山;河南伏牛山;北京百花山、上方山、小龍門;安徽黃山,其中一些山我還去了三次、甚至四、五次。”
“可謂是走遍千山萬水,識別了千樹萬花,大自然讓您擴展了視野、豐富了知識、增長了才華。” 記者說道。
“所以我說大自然是我最好的老師。”蘇教授繼續道:“我每到一處就去識別生長在那裏的奇花異草,我要認知那些我原本不認識或不熟悉的樹木、花草,將它的名稱、習性搞清楚、弄明白,然後采集標本帶回學校。我不僅向國內大自然的名山大川學習,我還利用一切出國機會,收集了13個國家的野生植物以及植物景觀資料,並將其製成幻燈片帶回國內。在向大自然認真學習地過程中,我進行了係統地總結、分析、研究,並最終撰寫出《植物造景》這本教材。有了這本教材就為開設‘植物景觀設計’專業打下了基礎、做好了準備。”
“因此,可以說是您的愛國、敬業與奉獻精神,使這門全新的專業課得以開設。”記者轉而問道:“您開設這門新課的教學方法是否也與您一樣,拜大自然為老師呢?”
“沒錯,我所帶的碩士、博士研究生跟隨我一起走遍大江南北、翻越千山萬嶺。”蘇教授回答著:“我讓他們不僅在書本上學、還要更多地到大自然中去學,一起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學到真知識、增長硬本領。我還將從國外帶回的幻燈片播放給學生看,配合他們學習。我還特別注重了他們的自我分析、判斷與鑒別能力,特別是自己的動手能力。”
“全新的專業,又經您這位名師的調教,一定成長出一批高徒吧!” 記者說道。
“的確如此。”蘇教授指著一位正在近旁用電腦進行設計的女博士研究生高興地說道:“在目前大學生、研究生就業十分困難的大環境下,我的這幾位女弟子,離畢業還有一年多,已有用人單位爭著要了。不僅給解決北京市戶口,還能拿到高薪。這是因為社會急缺這方麵的專業人才,特別是有實踐經驗、並立刻能上手搞設計的人才。我的這幾位女弟子,在我指導下都獨立搞過四、五個園林植景觀設計,因此很受歡迎。”
“您開設了一門全新的專業,既有利於國家、行業,也有利於學生就業,您自己也成為這門專業的權威,真是利國、利民、利校、利學生、也利自己,一舉而多得。”記者評論著,並繼續問道:“開設這門新專業的其它兩個原因又是什麼?”
“我的老師陳俊愉先生在與我一起在廣西桂林漓江上乘船時,由於水淺,船中途擱淺在一個無名小島旁,我們上了這個小島,發現鳥上有許多新奇的野生植物,老師考了我一些野生植物,但我有許多都回答不出來。我想,我的老師之所以要考我,說明認識更多野生植物的重要性。認識到這點之後,我從此利用一切機會去主動認識一切我所不認識的野生植物,一方麵我在自己頭腦中積累起越來越多的植物與野生植物物種資源,另一方麵也萌發了要開設“園林植物景觀設計專業”的設想。至於第三點原因就十分簡單了,那就是我十分喜歡教書、教學生。上海園林局曾經要以優厚的經濟收入與住房等福利待遇調我前去工作,但我未去,因為我舍不得離開教書與學生。因此,喜歡教書、教學生也是我開設新專業的一個動力。但第一個原因是最主要的,這一原因起到了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