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發展能源植物“小桐子”紀實
來源:科學時報 日期:2010-08-31
小桐子計劃繁華難現?
“小桐子是一種可以在幹旱條件下茂盛生長的灌木,其種子可以生產類似於柴油的燃油,但目前人們將其當做綠色金子的期望正在減退——許多人曾把小桐子當做邊際土地上最有潛力的拯救者,一種可以使發展中國家擺脫貧窮並將其帶入一個可持續的、油料供應充足的未來能源植物。”
這段話,出自2009年9月17日出版的《自然》雜誌的一篇新聞,題目是《神奇的野生灌木計劃繁華難現》(Wonder weed plans fail to flourish)。
被作者Sanderson·K稱為“神奇的野生灌木”的,是近些年來名噪一時的能源植物小桐子。小桐子拉丁文名稱為“Jatropha curcas”,為大戟科麻風樹屬半肉質小喬木或大灌木。原產熱帶美洲,現在亞洲尤其以亞洲中南半島諸國及我國雲貴高原南部的幹熱河穀地區有集中分布。通常生於海拔600~1200米的平地、丘陵及荒山坡地。它具有很強的抗旱、耐貧瘠的特性,能在石礫質土、石灰岩裸露地生長。野生狀態的小桐子,生長迅速,生命力強。在我國又名小油桐、膏桐、麻風樹等。
Sanderson·K在文章裏,援引了多個國家“小桐子”計劃在幾年前一度轟轟烈烈,但近年大都已踩了急刹車的例子。如倫敦D1油業公司2007年與石油巨頭BP公司完成了1.6億美元的小桐子投資交易,但在2009年7月,BP和D1宣布停止他們預定進行的交易。倫敦新能源基金(New Energy Finance)的分析家哈裏·博伊爾(Harry Boyle)說:迄今為止,在140個生物燃料投資項目中,僅有四五個是投在小桐子項目上,“小桐子已經非常安靜地離開了”。
似乎還有一線希望的曙光,是《自然》雜誌刊登的該文章末尾說:“雖然小桐子可能不是一個救世主植物,但通過將大量的沙漠地轉化成可賺錢的生物燃料生產基地,在某些發展中國家,小桐子很有可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作為當地的一種替代能源。”英國帝國學院倫敦環境政策中心的赫雷米·伍茲(Jeremy Woods)說:“我們需要找到更有效利用當地商業資源的途徑,這樣小桐子就能在那裏發揮重要的作用。”
在中國西南邊陲,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主任陳進研究員看到《自然》雜誌發表的該篇文章,他迅即與植物園從事小桐子研究的徐增富研究員通了電話,並用電子郵件轉發給了當時正在廣州出差的徐增富。
徐增富是陳進的同齡人,1965年出生於江蘇興化,他原在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基因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有害生物控製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從事植物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方麵的研究和教學,2008年6月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在2008年12月,在陳進主任的倡導下,西雙版納植物園成立了能源植物科研團隊,徐增富被任命為該團隊的負責人。
一如既往推進能源植物科研團隊建設
從2005年7月起,徐增富擔任國際學術期刊Plant Signaling & Behavior的編委;2005年12月,徐增富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6年11月入選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此前他雖然在中山大學也做過一些小桐子研究,並與深圳市東域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在廣東韶關進行了初步試驗。但看好在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發展前景,他說服在中山大學出版社工作的妻子,2007年底毅然自己來到了雲南邊陲,“搞小桐子研究需要有一個較大的野外試驗平台,地處大都市的中山大學難以給我提供足夠的試驗樣地”。
版納植物園主任陳進知人善任,對徐增富伸出的橄欖枝也足夠誘人,“經過我們的努力,徐增富成為中科院的‘百人計劃’入選者,有了300萬元啟動經費的支持。他夫人擔心小孩的教育問題。我就鼓動他的夫人,事業要搞好,家庭也要搞好,科學家不要將‘事業’和‘家庭’分離。他夫人的老家是江蘇,我利用同鄉關係去他家當說客,首先就是表揚了江蘇女性的傳統美德”。
做植物分子生物學,在西雙版納相對比較困難。徐增富和陳進談“條件”,希望版納植物園能夠為他在昆明分部提供實驗室。“可是昆明分部已經沒有多餘的房間,我隻好退而求其次,說哪怕有個地下室都行。”徐增富說。
2007年12月份,徐增富到位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招聘何慧英老師做實驗室主管,在昆明分部籌建實驗室,“時任研究所人教處處長的李宏偉(現在是植物園副主任)帶我去地下室看,讓我挑了2個房間,一共40多個平方米。地下室接收不到手機信號,這倒也讓我省心,實驗室工作人員可以排除一些外界不必要的幹擾。地下室原來堆放雜物,沒有排汙係統,我們就自建了汙水槽,裝了排水泵”。
“版納植物園的副主任曹敏研究員很有原則性,我起初提出要在昆明分部建立自己的溫室,他說按照中科院院長路甬祥的指示,版納植物園的建設以園部為主,昆明分部不再擴展科研設施,但考慮到我做轉基因植物研究的實際需要,曹敏把自己做實驗的溫室無償調劑給我們研究組用,大概有20~30個平方米。”
“要鑒定分析小桐子種質資源,創製小桐子突變體,采用不同濃度的多種激素處理小桐子等等,這樣就需要很多試驗地。陳進主任對我說:科研優先,肯定保證小桐子的用地!可以把植物園已經結了柚子的幾百畝地給你們科研團隊,但你們也不要一下子就把柚子樹都砍掉,需要多少就砍多少。2008年5~6月給了我們第一塊試驗地5畝,現在我們有60多畝地。可見版納植物園的上下,對我的工作都給予了足夠的支持。”徐增富說。
記者問徐增富:“畢竟中科院的文化與大學的文化有一些差異,你加盟版納植物園之前,有沒有與陳進談過今後對你業務考核的標準?”
徐增富付之一笑:“對於未來該怎麼考核,來之前我還真沒有與陳進及其他領導談過,我隻是想,如果像我這麼努力工作的人考核都不能過,那麼恐怕80%的人都過不了。”
2008年4月,徐增富到版納植物園工作後不久,雲南省委組織部就會同雲南省科技廳,推出了《雲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進計劃實施辦法》。
陳進向記者介紹說:“徐增富本身的條件不錯,但2009年申報的人選中,與他一起參與全省競爭的還有Charles Cannon Jr,他是美國得克薩斯理工大學終身副教授,也引進到版納園全職工作,他在《科學》雜誌等國際知名科學期刊發表過多篇高水平論文,引進到版納園後,他將重點利用基因組測序技術,對熱帶植物多樣性進行深入廣泛的研究。雲南省要我對他倆的工作進行評價,我把他倆找到我家,對他倆說:‘咱們植物園要確保你們中的一位,最好爭取兩位都能上,但千萬不能抹光頭’。答辯會上,我先是把偏重基礎研究的Charles Cannon Jr做了介紹,然後話鋒一轉,說能源植物很重要,對雲南省尤其重要。評委之一的雲南省科協主席、院士張亞平也很支持。2009年10月,我們的兩位候選人都入選了‘雲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徐增富得到260萬元的經費支持。”
無論是《自然》雜誌2009年9月發表《神奇的野生灌木計劃繁華難現》文章,還是1個月之後雲南省給予以徐增富“高端科技人才”的榮譽,陳進和版納植物園的領導班子麵向國家戰略需求、麵向世界科學前沿,都一如既往、有條不紊地推進著版納植物園能源植物科研團隊的建設。
小桐子開花由雄性變雌性
“看到徐增富老師轉發的《自然》雜誌文章,我起初難免有點小小的失落感。”版納植物園的博士研究生潘幫珍日前對本報記者坦陳,“畢竟國家對小桐子研究已經投了經費,我們的工作剛剛起步,有了一定的研究眉目和進展,難道也會像《自然》雜誌提到的那些科研單位,就此走上了一條絕境?”
來自廣西羅城的潘幫珍是位仫佬族姑娘,她從雲南大學生態學本科畢業後,考上了版納植物園的研究生,就在她原導師工作調動之際,徐增富從中山大學調來植物園,就轉投到徐增富老師門下做碩士論文研究,一年後因學業成績突出,成為了碩博連讀的博士生,“徐老師和我見的第一麵,就是和我談小桐子,明確了我未來幾年的主攻方向,我也自認為從此就走上了一條艱辛的路”。
此前的2007年10月11日,《自然》雜誌曾發表過一篇新聞特寫,題目是The little shrub that could maybe(《這個小灌木也許能行?很可能行!》),綜合分析印度等種植小桐子國家的多方麵情況,認為小桐子是一種大有希望的能源植物。潘幫珍看了徐增富推薦的這篇文章,既為小桐子這一未來能替代化石能源的能源植物“也許能行”和“很可能行”歡欣不已,更為自己能師從徐增富這樣一位站在科學前沿的導師而慶幸。
徐增富通過多年調查研究認為,目前在全世界範圍內,作為生物柴油原料植物的小桐子,其種子產量都普遍較低,大麵積畝產隻有150公斤左右,生產上缺乏優良品種和高產栽培技術措施。“產業超前,研發滯後”,因此大規模提高小桐子的產量,是亟待解決的瓶頸問題。從長遠看,必須培育高產高油的優良品種。但對目前已經大規模種植的小桐子,能在短期內見效的方法,是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和采用適宜的栽培管理措施,“小桐子是雌雄同株異花植物,其產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雌花的數量少,大約占總花數的3%~7%,從而導致結果數量少。因此,增加小桐子產量的策略之一,就是要提高其雌花比例”。
小桐子蓓蕾初綻時,在其植株上噴灑經過科學調配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就成了2009年春天時節潘幫珍每天要做的“功課”,“我每天騎自行車到版納植物園的樣地裏,單程就要半個小時,為節省時間,所以經常午飯就在樣地裏吃”。
2009年5月初的一天,潘幫珍與往常一樣在樣地工作,當她細心撥開小桐子的花蕾,欣喜地發現:經過前些日子噴灑植物生長調節劑,小桐子開出了以前沒見過的雌雄兩性花!這意味著小桐子花的性別可通過植物生長調節劑調控,為使小桐子長出更多的雌花提供了可能性,而雌花數量的提高就可以結出更多的、成熟後可以用來榨取燃油的果實!
冒著中午的大太陽,潘幫珍顧不上吃午飯,當即打手機把觀察結果告訴了在昆明的徐增富,徐增富高興地說:“這太好了,說明我們的路子是對的!你多拍一些照片先傳給我,我過幾天馬上也會到樣地裏來看!”
第一批利用噴灑開花調節劑,發現有一個濃度的處理有兩性花,徐增富指導潘幫珍調整了調節劑的濃度和處理時間,2009年5月在樣地裏其他的小桐子上麵噴灑,6月底,所有的處理均出現兩性花,更可喜的是,發現了更多的小花和雌花;7月和8月的樣地實驗,同樣證明了他們的方案是可行的!
“賞識教育”和團隊協作
實驗有了明顯的效果,徐增富約請陳進也到植物園的樣地裏看。聽說具體實驗是潘幫珍做的,陳進讓徐增富通知潘幫珍也到樣地裏來。這天是星期天,本來潘幫珍要去參加本研究組職工普智宇的婚禮,為他的傣族新娘當伴娘,接到徐增富的電話,正在化妝的她趕緊換下伴娘的禮服、穿上工作的迷彩服。
陳進在樣地實際查看時,為穿著迷彩服的潘幫珍拍了一張照片。
說起如何在中科院培養研究生,徐增富講了一個小故事:“潘幫珍在碩士轉博士的答辯時,我說她如果沒有把那麼多時間用在打球上,可能學業會更出色。陳進不太同意我的觀點,認為應該實行‘賞識教育’,更多地發現學生的長處並加以鼓勵。陳進認為‘賞識教育’下的學生,活得比較‘舒展’、自信。陳進在樣地裏親自為潘幫珍拍了一張照片,明顯有著她準備去當伴娘的塗抹了口紅的痕跡,也可以說是一種他的‘賞識教育’吧!”
潘幫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剛讀研究生時,如果要在版納待這麼長的時間,我會不太樂意,但是現在我的心已被小桐子牢牢拴住了,即便有時到了昆明,也惦著趕緊回到版納。”
潘幫珍的男友也是版納植物園的博士生,從某種程度上說,潘幫珍現在惦記小桐子的程度,已經超過了惦記男朋友,“剛接觸小桐子時,我想:這種小灌木能夠在貧瘠的土地上生長就已經不容易,我們卻還要讓它多開花、多結果!現在對小桐子的研究,可以說是‘黎明前的黑暗’,關鍵要看我們的決心和毅力!”
“在我來版納植物園之前,陳進主任在他牽頭的一個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中,已安排人員開展利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處理小桐子的研究工作。大約一年前我的博士生潘幫珍在這方麵的研究取得了突破後,現在我們研究組又增加3位研究人員和研究生,圍繞此課題開展係統深入的分子機理方麵的研究,獲得可用於小桐子轉基因育種的功能基因,為培育高產的小油桐優良品種奠定基礎。現在我們這個能源植物科研團隊的合作非常愉快。”徐增富向本報記者介紹。
對能源植物科研團隊的另外三個研究組的組長,陳進逐個做了點評:方真1999年至2007年在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能源研究組工作,入選“百人計劃”來到版納植物園後,主要從事熱化學轉化生物質和生物柴油的研究。另外一位“百人計劃”入選者劉愛忠,版納植物園引進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原來的研究組是美國的向日葵分子育種中心。向日葵和小桐子產油的道理相似。他受到世界上先進的生物油料相關的訓練後,加盟到這個團隊,重點主攻油代謝相關的機理和途徑,也為將來分子育種提供一些知識創新的貢獻。楊清自1992年7月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版納熱帶植物園從事植物引種馴化與園林園藝、資源植物的遴選與開發利用等工作。楊清現在也是植物園的科技處副處長,我們希望他對能源植物誘變育種及能源植物規模種植的產業技術上能夠作出貢獻。
陳進曾多少帶點調侃地對徐增富說:“不是說你當了‘團長’之後大家就都得聽你的,這需要一個相互磨合的過程。要有一個不求索取隻講給予的良好心態。借個什麼儀器,給!要些項目經費,給!能源植物科研團隊的楊成源副研究員,前幾年在小桐子良種選育與示範中,已取得的一些寶貴經驗也值得借鑒和學習,這樣大家才能形成很好的合力!”
本報記者再次為之怦然心動
2009年,版納植物園試驗地裏,采用開花調節劑處理後,小桐子每個果序的結果量由平均3至13個,增加到平均33至58個,最多的一個果序有112個果。
“版納植物園利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能夠顯著地提高小桐子的產量,應該算是個重要的突破。在全世界有關小桐子研發的一片哀聲中,我們的研究透出了一線曙光。”版納植物園主任陳進說,“既然可以把小桐子的雄花變成雌花,誘導出小桐子原來沒有的兩性花,那麼就可以通過讀解這個過程,引導到分子育種上,最終實現不用噴灑植物生長調節劑也能開出更多的雌花和兩性花,結出大量的果實。我們正在大踏步地前進,相信做到這一點完全是可能的。2009年11月初,中科院副院長李家洋院士來版納植物園視察,我們領他去看了采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處理過的小桐子試驗地,他對此項工作也給予了充分重視和肯定。”
2010年8月中旬,陳進邀請本報記者一起驅車數百公裏,前往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實地考察貞豐、冊亨兩縣的小桐子種植基地,與版納植物園的合作單位黔西南康達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進行交流。
在蜿蜒公路顛簸的汽車上,陳進對本報記者介紹說:“我們對這種科技創新成果進行了知識產權保護,已經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和國際專利。但我們深知,小桐子僅僅在版納植物園開花結果不行,要真正接受社會的檢驗才行。我們想到了要和企業合作,這個結合要循序漸進。原植物園副主任彭代平分管院地合作,對貴州的情況很熟,就介紹了康達生物能源這家企業,他們有一片小桐子開花、結果不太理想,希望將我們的相關技術引過去,剛好與我們的想法一拍即合。”
本報記者深知陳進的小桐子情結。50年前,版納熱帶植物園在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教授領導下創建,是目前我國最大和保存物種最多的植物園。他打心底裏認為:現在版納植物園的發展應該有一個所有員工都能認可的願景。在全球能源麵臨危機的今天,搞好小桐子這個“神奇的野生灌木”的研究,應該是版納植物園現在應該、今後也完全可能實現某些創新突破的抓手!
2006年,由版納熱帶植物園主持,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項目“能源植物篩選評價與小桐子規模化種植關鍵技術研究”啟動。
陳進當時接受記者采訪就說過:我們以小桐子為研究對象,開展不同地域種質資源的收集評價、核心種質資源的確立與新種質的創製、豐產栽培與發展模式,以及關鍵抗逆基因和關鍵油脂代謝功能基因等的克隆與功能基因分析,希望能夠突破產業發展上的單位麵積產量低、出油率不穩定、分布區域不夠廣、油脂轉化成生物柴油後燃點高、低溫凝固和比石油產品經濟效益低等一些技術瓶頸。
“西雙版納植物園目前關注油料植物的科研,如小桐子之類,希望榨出來的油今後可以替代柴油,這是一種很好的思路。” 2006年8月1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來到版納植物園,在考察了小桐子種植基地之後,與植物園的領導和科研骨幹進行座談時作如是說。2007年1月下旬,路甬祥登門看望原石油部副部長侯祥麟院士,與這位著名的能源專家促膝暢談,也通報了版納植物園搞小桐子研究的情況。
2007年2月12日,本報曾發表了《桐子落 童子樂——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發展植物能源“小桐子”紀實》的長篇通訊。如今3年半過去,版納植物園持之以恒的科研努力,目前成果初現端倪,讓受邀前行的本報記者再次為之怦然心動。
盼著版納植物園的“米”“下鍋”
在黔西南州的州府所在地興義市,本報記者見到黔西南康達林業(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李搏,他首先對陳進、徐增富及隨行的本報記者說了一句話:我們現在“鍋”已經支起來了,就盼著版納植物園的“米”“下鍋”!
從2008年開始,版納植物園與康達公司攜手,在小桐子研發方麵進行實質性合作,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2008年9月雙方簽署了《小桐子良種選育及栽培試驗示範合作協議》,2009年3月又簽署了《生物質能源植物科技合作框架協議》。2008年底合作出版了專著《膏桐生物、生態學及其新品種選育技術》。2009年經合作申請,獲得一項科技部的科技人員服務企業行動項目“生物柴油原料——小桐子產業化關鍵技術試驗示範”,項目經費40萬元。
為了盡快推廣應用版納植物園研發的專利技術,采用小桐子專用開花調節劑提高小桐子種子產量,為康達公司生物柴油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原料,2010年5月雙方還簽署了小桐子田間試驗的協議,康達公司投資30萬元,在其小桐子種植基地上進行100畝試驗示範推廣。
李搏是黔西南人,1989年在貴州大學化學係本科畢業後,分配到了當地一家國有企業工作,從工人一直做到總工程師、副總經理。“2001年之後我辭職開了一個小公司,開始自己生產石油生產催化劑。當時感覺催化劑雖然利潤很高,但需求量太少。到2005年我看到國際油價不斷上漲,所以就轉過來研究生物柴油,用1年的時間突破關鍵技術,申請了專利,建了工廠。2006年貴州發改委的一位副主任去德國考察,發現德國人在用小桐子搞生物柴油,他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帶了幾個種子回來,並找了貴州大學的幾個教授詢問,發現我就在做這個事情。”李搏對本報記者介紹。
2008年,上海樺暉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尋找科技項目,對搞生物柴油的企業作了廣泛調查,找到李搏並收購了李搏2005年8月創辦的公司——黔西南康達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他們對我進行了‘風險投資’。我開始做生物柴油時,試用了20多種原料,如蓖麻籽、花椒子等,通過不斷研究和篩選,覺得小桐子有一定優勢和潛力,但我發現自己的水平遠遠不夠,種植更是外行,必須和高水平的人合作。後來聽說版納植物園有幾個人做得不錯,我就到了版納認識了楊成源老師,他從事小桐子研究多年,給了我們很多指導。同時也認識了版納園副主任彭代平,他非常支持楊成源和我們合作。彭代平覺得我們有誠意,後來又介紹了徐增富老師。徐增富老師根據我們提出的問題,帶領團隊進行了專題攻關”。
“黔西南州的農民自發種了一些小桐子,但產量一直都很低,我清楚地意識到,光靠這些野生品種產業肯定發展不起來。2005年至2006年,全國一度興起種小桐子的高潮,也是因為產量問題把它卡住,乃至於曾與我們合作過的幾位大學教授斷言,用小桐子搞生物柴油絕對沒有出路。我覺得他們目前說這話還早了些。”
李搏對本報記者由衷地說:“正因為崎嶇的道路還沒有走順,才需要先行者的不斷開拓。我們康達公司的自身科研能力有限,一直沒有取得突破性的研究進展,需要中科院科學家的鼎力相助。現在我的母公司也滿懷著期待,看我們與版納植物園、與徐增富老師科研團隊的合作能早日奏效。”
行走在那彎彎曲曲的山道上
8月的黔西南正是烈日炎炎的時節,版納植物園科學家及本報記者驅車,實地查看這一帶小桐子的生長情況。車窗外是群山疊嶂,在路邊瘠薄的山地裏,農作物基本上隻有一些苞穀,間或可以看到的一些農舍也比較破舊,似在提醒著我們,這裏是國家級貧困地區。
第一天考察組一行去冊亨縣的小桐子種植基地。這裏種植的小桐子有些是改良品種。李搏總經理說:我們提供農民一些種植小桐子的信息,他們本來種的是野生的小桐子,含油量較低,值不了太多的錢,我們現在以每公斤3元錢的較高價格收購,引導農民種植的積極性,以便開展下一步的推廣工作,公司的虧空靠其他方麵的收益來彌補,“無論是本地種子還是版納植物園提供的種子,噴灑了徐增富老師他們研製的生長調節劑之後,現在掛的果實都要比原來的多,經過版納園改良優選的小桐子結的果實要更多一些”。
看到這裏的小桐子結果,喜上眉梢的陳進提醒說:我們既要建好小桐子的示範基地,也要保護生態,不能亂砍樹。
“經我們研製的生長調節劑噴灑處理的小桐子,就是把‘公’的變成‘母’的,我們今後還要能把‘小孩’(不開花的小桐子)變成‘大人’(能開花的小桐子)。”陳進這樣形象地做了比喻。
第二天,考察組一行去貞豐縣的小桐子種植基地。在魯容鄉的公路邊上,康達公司用當地修電站拉過來的廢土,也種上了幾畝小桐子。
“這些小桐子今年3月5號剛種上,用的是楊成源老師篩選出來的種,現在看來也長得不錯。種植小桐子的最大好處,就是不爭農業用地,貧瘠的地裏也能長得出來。”陪同考察的康達公司種植部張可元經理,翻轉掛在小桐子枝杈上記錄噴灑日期的小牌子,對本報記者介紹,“這裏還有農民自己撒種、自然長大的小桐子,上次我們用徐增富老師提供的藥水進行噴灑,結果效果也非常好。”
考察組一行繼續驅車前往,看到路邊有一片當地農民自己種的小桐子,考察組和簡陋房舍裏走出的一位老農攀談,他說他家有10多畝地,種的是甘蔗和玉米,同時還采收小桐子的種子賣,也能有一些收入。
李搏總經理介紹說:這裏的農民沒有其他更多的經濟收入,種的小桐子若達到一定規模後,一年增加上萬元的收入應該不是難事,“我們公司追求的是規模效益。但是農民現在暫時還沒有看到更多的效益,就需要政府來引導,我們和科學家來示範”。
在北盤江的一個渡口,實地考察人員在樹下午餐,利用休息間隙,本報記者采訪了徐增富。
“彭代平副主任、李搏總經理和劉剛副總經理一直寄予厚望,希我們盡快把已在版納植物園成功的技術拿過來用,催我和團隊的人員到黔西南。但我考慮到園裏的小桐子是在平地上種植,沒經過多次重複試驗,一直沒答應。經過兩次在平地5畝、山地5畝的重複試驗成功後,才覺得可以將技術拿出去。今年我們在這裏先做了100畝的試驗地。”
2010年5月23日,潘幫珍和他們研究組的一位技工普智宇,從昆明乘了6個多小時火車到興義,在黔西南待了整3天,教康達公司的員工給小桐子噴灑植物調節劑。
“在版納園做實驗開始潘幫珍和技工怕花錢,用的是手動的噴霧器,後來我對她說,要改用電動噴霧器,不要怕花錢,做實驗有時人是最不可靠的,機器是最可靠的。而且做實驗不是搞生產,最好能機械化,排除人的力氣消耗造成的噴灑不均。但後來她到了興義,一開始也使用在昆明購買的電動噴霧器,在實地使用一會兒才發現,山坡地上每棵小桐子之間的間距太大,隻要電門一開,藥水就一直在噴灑,無形中浪費了許多藥水,康達公司才臨時購買了8個手動的噴霧器,又改用手工噴灑的辦法。”
徐增富對本報記者說:“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們的科研的確要深入山間地頭,與生產實踐密切結合。”“為了保證實驗效果,我們過去用的是從美國進口的最好試劑,現在實驗的效果出來後,今後我們要考慮到公司和農戶的生產成本,改用國產試劑,所以現在還在篩選國產的一些效好價廉的試劑。”
“收獲指數”與“信心指數”
據徐增富介紹,印度、南非等國家的科學家,也有和他們研究組一樣,正在做小桐子噴灑相關激素的研究課題,但他們暫時還沒摸索到合適的濃度和處理時期,“我們目前正在做的,是要加速小桐子長成成年植株的過程,使其到達生殖生長的周期縮短。野生小桐子的馴化時間不夠。它的經濟係數,也就是可收獲的果實部分、種子的生物量隻占其總的生物量的很小一部分,或者叫做‘收獲指數’不高”。
本報記者不久前從全國政協提案委獲悉,為促進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第2194號、第2921號有關支持加快發展貴州省小桐子生物柴油產業的提案的辦理,全國政協提案委與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辦、國家林業局等有關部門,曾組成聯合調研組,在提案委副主任楊振傑帶領下,2007年7月下旬,曾實地考察了黔西南州興義、安龍、冊亨等市縣小桐子種植和加工情況。
全國政協提案委組織的這一聯合小組,從原料資源、生產加工、綜合利用、生態環境及產業的經濟性和市場流通等方麵,對我國生物柴油產業發展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調研,2007年9月30日,其在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的一份報告中,明確提出:“貴州堅持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原則,進行大規模小油桐(小桐子)人工種植,發展綠色生物柴油產業,實現綜合開發利用,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貴州省把發展以小油桐(小桐子)為主要原料的生物柴油產業,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決策大力推進,具有較好的基礎和優勢,國家應積極鼓勵和支持。”
本報記者隨版納植物園科學家而行,這次對黔西南州小桐子種植的實地考察,結論也與全國政協提案委的結論大體相同。
據悉,印度總理對小桐子這一能源植物高度重視,前幾年也在其官邸的花園裏種上了好幾棵小桐子。現在,一切問題的症結所在,就是要增加小桐子的“收獲指數”,而這個“收獲指數”在某種程度上,則要取決於企業家對科學家的“信心指數”。
康達公司對中科院科學家的“信心指數”較高。李搏總經理數年前在創辦自己的公司時,在與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科學家的合作中,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他對本報記者介紹說:2009年,冊亨縣政府無償劃撥給了康達公司9932畝。這些是政府以前用小流域治理的專項經費造的林地,雖然對小流域植被起到作用,但管理比較粗放、鬆散。交給康達公司管理,既能更好地保持水土,又讓公司和農戶有一定的經濟效益,“徐增富教授在原來楊成源副研究員的基礎上,開發出更新的小桐子培育技術,現在我們這裏的示範已經看到很好的苗頭。我希望能捕捉到徐增富老師成功的東西,運用到黔西南州,大麵積推廣”。
毋庸諱言,目前我國的小桐子種植麵積雖有幾百萬畝之多,但其種子產量普遍難以令人樂觀,經濟效益更是如水中月、霧中花,根本無法滿足生物柴油產業的需求。僅在貴州省黔西南州,目前種植的小桐子至少已經有8萬畝,許多都是種植在石漠化的山坡地上,產量都很低。
“黔西南州政府規劃發展小桐子200萬畝,而貴州省發改委批準的全省60萬畝的小桐子示範基地也已開始實施。”康達公司劉剛副總經理介紹說:“我們要在前期工作基礎上,進一步通過1000畝的大田試驗,確定小桐子專用開花調節劑的增產效果和經濟效益。按每畝增產150公斤種子,種子收購價2元/公斤,成本50元/畝計算,僅黔西南州現有的8萬畝小桐子,每年大約就可產生約2000萬元的直接經濟效益。”
“在2008年的春天,我就開始安排學生,對小桐子噴灑各種激素做試驗。我對潘幫珍說,首先要找到調控雌雄花比例的方法,看能不能改變,怎麼改變,用什麼手段。以前版納有個博士做過,做的結果反而雄花更多了。小潘對我說,我們還能夠做成功嗎?我對她說,我們要係統地做,充分利用國內外積累的相關知識和經驗,就有可能成功。”
徐增富對本報記者作了科普介紹:小桐子是雌雄異花,本身從遺傳上是不純的。也就是說,母株好,子代不一定好。理想的辦法是進行無性繁殖,傳統無性繁殖最好的辦法就是扡插,這樣能保持與母株一致,種性好。但扡插繁殖速度有限,一棵小桐子把母株都剪了也就幾百棵。小桐子的種植麵積需求大,一畝地至少就要一百多棵苗,單靠扡插進行無性繁殖,無法滿足大規模造林的需要。現在大麵積種植的小桐子,由於大多是采用種子苗,產量很不整齊。靠人工扡插太慢,現在版納植物園正在發展組培的方法,對小桐子采取試管苗無性快繁。組培苗的特點就是後代苗木遺傳上均一、整齊,“我們現已掌握了小桐子快速繁育的技術,一旦選了好的母株,就通過組培的技術快速繁育”。
徐增富帶領的課題組,成功研製出小桐子專用開花調節劑,在小麵積試驗地上可將小桐子的種子產量提高3倍以上。“我們計劃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繼續做好小桐子基因功能與分子育種的研究,同時在黔西南州進行大麵積的田間試驗,對小桐子專用開花調節劑的使用技術進行優化和試驗推廣”。
就在考察組一行赴黔西南州前不久,冊亨縣的一些盤山公路路段,剛剛經曆了山洪之後的泥石流和滑坡,一些道路至今中斷。徐增富對本報記者說:“黔西南州南北盤江流域的生態環境相當脆弱,林木稀少,存在石漠化程度加劇的趨勢,從而使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災害頻繁發生。通過規模化種植小桐子,還可以效地促進山地被的恢複,有效治理黔西南州等地的石漠化,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大山將會呈現怎樣的神奇奧秘?
徐增富感到自己肩上擔子的沉重。但可喜的是,徐增富帶領的能源植物科研團隊,現在正在慢慢得以發展壯大,有人已開始做功能基因克隆和轉基因的研究。僅徐增富本人現在帶的在讀研究生就有15位,實驗室人員有20位,“這樣我就有比較足夠的時間,可以考慮一些小桐子分子育種的科學問題”。
徐增富在一處岔道與本報記者揮手再見,“我這次與大家來黔西南考察,進一步了解了公司與農戶的需求,我還得應康達公司的熱忱之邀,在這裏逗留一兩天,多看一些小桐子種植點,給他們提一些指導性意見”。
李搏總經理在一路陪同考察中,熱忱的期待溢於言表:“我想利用中科院良好的人才資源,在生物能源這一塊把文章做得更深入,從單一的小桐子做到產品和產業的多元化。最好雙方能建立更緊密的關係,爭取今後能共同成立一個生物柴油工程中心。地處荒山僻嶺的黔西南今後不僅山清水秀,生物柴油的生產供應不一定隻是局限在貴州,但最高水平技術要從我們這裏來發源。我們通過設備的研製,參股,滲透到很多國家的行業,從單純的產品輸出轉變到技術的輸出。”
逐片看過小桐子的不同生長情況,陳進曾深有感觸地對本報記者坦言心跡:“小桐子是明星植物,全球關注,一波三折,我們的技術若能真正應用到生產上,既促使農民和公司增收,也保護了自然生態環境,邁出了至關重要的關鍵一步,今後我們應該更加有創新的信心與勇氣!”
記者不由地想起晴隆縣的“24道拐”公路奇觀。著名的“24道拐”離這裏約100多公裏之外,曾榮登《中國國家地理》2009年第12期的封麵。這“24道拐”盤山彎道長約4公裏,每道拐彎僅幾十米長,曾是抗日戰爭時期貴陽以西黔滇公路最險要的咽喉要道。
“24道拐”如同一條巨大的“拉鎖”掛在山梁之上,不禁讓人浮想聯翩。現在小桐子的研究一波三折,連國際上的一些專家也擔憂其“繁華難現”,我們豈不是同樣需要“八年抗戰”堅忍不拔的精神?假如它拉開如“24道拐”那樣的“拉鎖”,大山將會呈現怎樣的神奇奧秘?版納植物園對小桐子的研究目前堪稱“蓓蕾初綻”,我們期待著她能得到更多的精心嗬護,綻放得更加絢麗多姿!
“小桐子是一種可以在幹旱條件下茂盛生長的灌木,其種子可以生產類似於柴油的燃油,但目前人們將其當做綠色金子的期望正在減退——許多人曾把小桐子當做邊際土地上最有潛力的拯救者,一種可以使發展中國家擺脫貧窮並將其帶入一個可持續的、油料供應充足的未來能源植物。”
這段話,出自2009年9月17日出版的《自然》雜誌的一篇新聞,題目是《神奇的野生灌木計劃繁華難現》(Wonder weed plans fail to flourish)。
被作者Sanderson·K稱為“神奇的野生灌木”的,是近些年來名噪一時的能源植物小桐子。小桐子拉丁文名稱為“Jatropha curcas”,為大戟科麻風樹屬半肉質小喬木或大灌木。原產熱帶美洲,現在亞洲尤其以亞洲中南半島諸國及我國雲貴高原南部的幹熱河穀地區有集中分布。通常生於海拔600~1200米的平地、丘陵及荒山坡地。它具有很強的抗旱、耐貧瘠的特性,能在石礫質土、石灰岩裸露地生長。野生狀態的小桐子,生長迅速,生命力強。在我國又名小油桐、膏桐、麻風樹等。
Sanderson·K在文章裏,援引了多個國家“小桐子”計劃在幾年前一度轟轟烈烈,但近年大都已踩了急刹車的例子。如倫敦D1油業公司2007年與石油巨頭BP公司完成了1.6億美元的小桐子投資交易,但在2009年7月,BP和D1宣布停止他們預定進行的交易。倫敦新能源基金(New Energy Finance)的分析家哈裏·博伊爾(Harry Boyle)說:迄今為止,在140個生物燃料投資項目中,僅有四五個是投在小桐子項目上,“小桐子已經非常安靜地離開了”。
似乎還有一線希望的曙光,是《自然》雜誌刊登的該文章末尾說:“雖然小桐子可能不是一個救世主植物,但通過將大量的沙漠地轉化成可賺錢的生物燃料生產基地,在某些發展中國家,小桐子很有可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作為當地的一種替代能源。”英國帝國學院倫敦環境政策中心的赫雷米·伍茲(Jeremy Woods)說:“我們需要找到更有效利用當地商業資源的途徑,這樣小桐子就能在那裏發揮重要的作用。”
在中國西南邊陲,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主任陳進研究員看到《自然》雜誌發表的該篇文章,他迅即與植物園從事小桐子研究的徐增富研究員通了電話,並用電子郵件轉發給了當時正在廣州出差的徐增富。
徐增富是陳進的同齡人,1965年出生於江蘇興化,他原在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基因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有害生物控製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從事植物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方麵的研究和教學,2008年6月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在2008年12月,在陳進主任的倡導下,西雙版納植物園成立了能源植物科研團隊,徐增富被任命為該團隊的負責人。
一如既往推進能源植物科研團隊建設
從2005年7月起,徐增富擔任國際學術期刊Plant Signaling & Behavior的編委;2005年12月,徐增富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6年11月入選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此前他雖然在中山大學也做過一些小桐子研究,並與深圳市東域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在廣東韶關進行了初步試驗。但看好在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發展前景,他說服在中山大學出版社工作的妻子,2007年底毅然自己來到了雲南邊陲,“搞小桐子研究需要有一個較大的野外試驗平台,地處大都市的中山大學難以給我提供足夠的試驗樣地”。
版納植物園主任陳進知人善任,對徐增富伸出的橄欖枝也足夠誘人,“經過我們的努力,徐增富成為中科院的‘百人計劃’入選者,有了300萬元啟動經費的支持。他夫人擔心小孩的教育問題。我就鼓動他的夫人,事業要搞好,家庭也要搞好,科學家不要將‘事業’和‘家庭’分離。他夫人的老家是江蘇,我利用同鄉關係去他家當說客,首先就是表揚了江蘇女性的傳統美德”。
做植物分子生物學,在西雙版納相對比較困難。徐增富和陳進談“條件”,希望版納植物園能夠為他在昆明分部提供實驗室。“可是昆明分部已經沒有多餘的房間,我隻好退而求其次,說哪怕有個地下室都行。”徐增富說。
2007年12月份,徐增富到位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招聘何慧英老師做實驗室主管,在昆明分部籌建實驗室,“時任研究所人教處處長的李宏偉(現在是植物園副主任)帶我去地下室看,讓我挑了2個房間,一共40多個平方米。地下室接收不到手機信號,這倒也讓我省心,實驗室工作人員可以排除一些外界不必要的幹擾。地下室原來堆放雜物,沒有排汙係統,我們就自建了汙水槽,裝了排水泵”。
“版納植物園的副主任曹敏研究員很有原則性,我起初提出要在昆明分部建立自己的溫室,他說按照中科院院長路甬祥的指示,版納植物園的建設以園部為主,昆明分部不再擴展科研設施,但考慮到我做轉基因植物研究的實際需要,曹敏把自己做實驗的溫室無償調劑給我們研究組用,大概有20~30個平方米。”
“要鑒定分析小桐子種質資源,創製小桐子突變體,采用不同濃度的多種激素處理小桐子等等,這樣就需要很多試驗地。陳進主任對我說:科研優先,肯定保證小桐子的用地!可以把植物園已經結了柚子的幾百畝地給你們科研團隊,但你們也不要一下子就把柚子樹都砍掉,需要多少就砍多少。2008年5~6月給了我們第一塊試驗地5畝,現在我們有60多畝地。可見版納植物園的上下,對我的工作都給予了足夠的支持。”徐增富說。
記者問徐增富:“畢竟中科院的文化與大學的文化有一些差異,你加盟版納植物園之前,有沒有與陳進談過今後對你業務考核的標準?”
徐增富付之一笑:“對於未來該怎麼考核,來之前我還真沒有與陳進及其他領導談過,我隻是想,如果像我這麼努力工作的人考核都不能過,那麼恐怕80%的人都過不了。”
2008年4月,徐增富到版納植物園工作後不久,雲南省委組織部就會同雲南省科技廳,推出了《雲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進計劃實施辦法》。
陳進向記者介紹說:“徐增富本身的條件不錯,但2009年申報的人選中,與他一起參與全省競爭的還有Charles Cannon Jr,他是美國得克薩斯理工大學終身副教授,也引進到版納園全職工作,他在《科學》雜誌等國際知名科學期刊發表過多篇高水平論文,引進到版納園後,他將重點利用基因組測序技術,對熱帶植物多樣性進行深入廣泛的研究。雲南省要我對他倆的工作進行評價,我把他倆找到我家,對他倆說:‘咱們植物園要確保你們中的一位,最好爭取兩位都能上,但千萬不能抹光頭’。答辯會上,我先是把偏重基礎研究的Charles Cannon Jr做了介紹,然後話鋒一轉,說能源植物很重要,對雲南省尤其重要。評委之一的雲南省科協主席、院士張亞平也很支持。2009年10月,我們的兩位候選人都入選了‘雲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徐增富得到260萬元的經費支持。”
無論是《自然》雜誌2009年9月發表《神奇的野生灌木計劃繁華難現》文章,還是1個月之後雲南省給予以徐增富“高端科技人才”的榮譽,陳進和版納植物園的領導班子麵向國家戰略需求、麵向世界科學前沿,都一如既往、有條不紊地推進著版納植物園能源植物科研團隊的建設。
小桐子開花由雄性變雌性
“看到徐增富老師轉發的《自然》雜誌文章,我起初難免有點小小的失落感。”版納植物園的博士研究生潘幫珍日前對本報記者坦陳,“畢竟國家對小桐子研究已經投了經費,我們的工作剛剛起步,有了一定的研究眉目和進展,難道也會像《自然》雜誌提到的那些科研單位,就此走上了一條絕境?”
來自廣西羅城的潘幫珍是位仫佬族姑娘,她從雲南大學生態學本科畢業後,考上了版納植物園的研究生,就在她原導師工作調動之際,徐增富從中山大學調來植物園,就轉投到徐增富老師門下做碩士論文研究,一年後因學業成績突出,成為了碩博連讀的博士生,“徐老師和我見的第一麵,就是和我談小桐子,明確了我未來幾年的主攻方向,我也自認為從此就走上了一條艱辛的路”。
此前的2007年10月11日,《自然》雜誌曾發表過一篇新聞特寫,題目是The little shrub that could maybe(《這個小灌木也許能行?很可能行!》),綜合分析印度等種植小桐子國家的多方麵情況,認為小桐子是一種大有希望的能源植物。潘幫珍看了徐增富推薦的這篇文章,既為小桐子這一未來能替代化石能源的能源植物“也許能行”和“很可能行”歡欣不已,更為自己能師從徐增富這樣一位站在科學前沿的導師而慶幸。
徐增富通過多年調查研究認為,目前在全世界範圍內,作為生物柴油原料植物的小桐子,其種子產量都普遍較低,大麵積畝產隻有150公斤左右,生產上缺乏優良品種和高產栽培技術措施。“產業超前,研發滯後”,因此大規模提高小桐子的產量,是亟待解決的瓶頸問題。從長遠看,必須培育高產高油的優良品種。但對目前已經大規模種植的小桐子,能在短期內見效的方法,是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和采用適宜的栽培管理措施,“小桐子是雌雄同株異花植物,其產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雌花的數量少,大約占總花數的3%~7%,從而導致結果數量少。因此,增加小桐子產量的策略之一,就是要提高其雌花比例”。
小桐子蓓蕾初綻時,在其植株上噴灑經過科學調配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就成了2009年春天時節潘幫珍每天要做的“功課”,“我每天騎自行車到版納植物園的樣地裏,單程就要半個小時,為節省時間,所以經常午飯就在樣地裏吃”。
2009年5月初的一天,潘幫珍與往常一樣在樣地工作,當她細心撥開小桐子的花蕾,欣喜地發現:經過前些日子噴灑植物生長調節劑,小桐子開出了以前沒見過的雌雄兩性花!這意味著小桐子花的性別可通過植物生長調節劑調控,為使小桐子長出更多的雌花提供了可能性,而雌花數量的提高就可以結出更多的、成熟後可以用來榨取燃油的果實!
冒著中午的大太陽,潘幫珍顧不上吃午飯,當即打手機把觀察結果告訴了在昆明的徐增富,徐增富高興地說:“這太好了,說明我們的路子是對的!你多拍一些照片先傳給我,我過幾天馬上也會到樣地裏來看!”
第一批利用噴灑開花調節劑,發現有一個濃度的處理有兩性花,徐增富指導潘幫珍調整了調節劑的濃度和處理時間,2009年5月在樣地裏其他的小桐子上麵噴灑,6月底,所有的處理均出現兩性花,更可喜的是,發現了更多的小花和雌花;7月和8月的樣地實驗,同樣證明了他們的方案是可行的!
“賞識教育”和團隊協作
實驗有了明顯的效果,徐增富約請陳進也到植物園的樣地裏看。聽說具體實驗是潘幫珍做的,陳進讓徐增富通知潘幫珍也到樣地裏來。這天是星期天,本來潘幫珍要去參加本研究組職工普智宇的婚禮,為他的傣族新娘當伴娘,接到徐增富的電話,正在化妝的她趕緊換下伴娘的禮服、穿上工作的迷彩服。
陳進在樣地實際查看時,為穿著迷彩服的潘幫珍拍了一張照片。
說起如何在中科院培養研究生,徐增富講了一個小故事:“潘幫珍在碩士轉博士的答辯時,我說她如果沒有把那麼多時間用在打球上,可能學業會更出色。陳進不太同意我的觀點,認為應該實行‘賞識教育’,更多地發現學生的長處並加以鼓勵。陳進認為‘賞識教育’下的學生,活得比較‘舒展’、自信。陳進在樣地裏親自為潘幫珍拍了一張照片,明顯有著她準備去當伴娘的塗抹了口紅的痕跡,也可以說是一種他的‘賞識教育’吧!”
潘幫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剛讀研究生時,如果要在版納待這麼長的時間,我會不太樂意,但是現在我的心已被小桐子牢牢拴住了,即便有時到了昆明,也惦著趕緊回到版納。”
潘幫珍的男友也是版納植物園的博士生,從某種程度上說,潘幫珍現在惦記小桐子的程度,已經超過了惦記男朋友,“剛接觸小桐子時,我想:這種小灌木能夠在貧瘠的土地上生長就已經不容易,我們卻還要讓它多開花、多結果!現在對小桐子的研究,可以說是‘黎明前的黑暗’,關鍵要看我們的決心和毅力!”
“在我來版納植物園之前,陳進主任在他牽頭的一個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中,已安排人員開展利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處理小桐子的研究工作。大約一年前我的博士生潘幫珍在這方麵的研究取得了突破後,現在我們研究組又增加3位研究人員和研究生,圍繞此課題開展係統深入的分子機理方麵的研究,獲得可用於小桐子轉基因育種的功能基因,為培育高產的小油桐優良品種奠定基礎。現在我們這個能源植物科研團隊的合作非常愉快。”徐增富向本報記者介紹。
對能源植物科研團隊的另外三個研究組的組長,陳進逐個做了點評:方真1999年至2007年在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能源研究組工作,入選“百人計劃”來到版納植物園後,主要從事熱化學轉化生物質和生物柴油的研究。另外一位“百人計劃”入選者劉愛忠,版納植物園引進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原來的研究組是美國的向日葵分子育種中心。向日葵和小桐子產油的道理相似。他受到世界上先進的生物油料相關的訓練後,加盟到這個團隊,重點主攻油代謝相關的機理和途徑,也為將來分子育種提供一些知識創新的貢獻。楊清自1992年7月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版納熱帶植物園從事植物引種馴化與園林園藝、資源植物的遴選與開發利用等工作。楊清現在也是植物園的科技處副處長,我們希望他對能源植物誘變育種及能源植物規模種植的產業技術上能夠作出貢獻。
陳進曾多少帶點調侃地對徐增富說:“不是說你當了‘團長’之後大家就都得聽你的,這需要一個相互磨合的過程。要有一個不求索取隻講給予的良好心態。借個什麼儀器,給!要些項目經費,給!能源植物科研團隊的楊成源副研究員,前幾年在小桐子良種選育與示範中,已取得的一些寶貴經驗也值得借鑒和學習,這樣大家才能形成很好的合力!”
本報記者再次為之怦然心動
2009年,版納植物園試驗地裏,采用開花調節劑處理後,小桐子每個果序的結果量由平均3至13個,增加到平均33至58個,最多的一個果序有112個果。
“版納植物園利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能夠顯著地提高小桐子的產量,應該算是個重要的突破。在全世界有關小桐子研發的一片哀聲中,我們的研究透出了一線曙光。”版納植物園主任陳進說,“既然可以把小桐子的雄花變成雌花,誘導出小桐子原來沒有的兩性花,那麼就可以通過讀解這個過程,引導到分子育種上,最終實現不用噴灑植物生長調節劑也能開出更多的雌花和兩性花,結出大量的果實。我們正在大踏步地前進,相信做到這一點完全是可能的。2009年11月初,中科院副院長李家洋院士來版納植物園視察,我們領他去看了采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處理過的小桐子試驗地,他對此項工作也給予了充分重視和肯定。”
2010年8月中旬,陳進邀請本報記者一起驅車數百公裏,前往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實地考察貞豐、冊亨兩縣的小桐子種植基地,與版納植物園的合作單位黔西南康達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進行交流。
在蜿蜒公路顛簸的汽車上,陳進對本報記者介紹說:“我們對這種科技創新成果進行了知識產權保護,已經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和國際專利。但我們深知,小桐子僅僅在版納植物園開花結果不行,要真正接受社會的檢驗才行。我們想到了要和企業合作,這個結合要循序漸進。原植物園副主任彭代平分管院地合作,對貴州的情況很熟,就介紹了康達生物能源這家企業,他們有一片小桐子開花、結果不太理想,希望將我們的相關技術引過去,剛好與我們的想法一拍即合。”
本報記者深知陳進的小桐子情結。50年前,版納熱帶植物園在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教授領導下創建,是目前我國最大和保存物種最多的植物園。他打心底裏認為:現在版納植物園的發展應該有一個所有員工都能認可的願景。在全球能源麵臨危機的今天,搞好小桐子這個“神奇的野生灌木”的研究,應該是版納植物園現在應該、今後也完全可能實現某些創新突破的抓手!
2006年,由版納熱帶植物園主持,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項目“能源植物篩選評價與小桐子規模化種植關鍵技術研究”啟動。
陳進當時接受記者采訪就說過:我們以小桐子為研究對象,開展不同地域種質資源的收集評價、核心種質資源的確立與新種質的創製、豐產栽培與發展模式,以及關鍵抗逆基因和關鍵油脂代謝功能基因等的克隆與功能基因分析,希望能夠突破產業發展上的單位麵積產量低、出油率不穩定、分布區域不夠廣、油脂轉化成生物柴油後燃點高、低溫凝固和比石油產品經濟效益低等一些技術瓶頸。
“西雙版納植物園目前關注油料植物的科研,如小桐子之類,希望榨出來的油今後可以替代柴油,這是一種很好的思路。” 2006年8月1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來到版納植物園,在考察了小桐子種植基地之後,與植物園的領導和科研骨幹進行座談時作如是說。2007年1月下旬,路甬祥登門看望原石油部副部長侯祥麟院士,與這位著名的能源專家促膝暢談,也通報了版納植物園搞小桐子研究的情況。
2007年2月12日,本報曾發表了《桐子落 童子樂——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發展植物能源“小桐子”紀實》的長篇通訊。如今3年半過去,版納植物園持之以恒的科研努力,目前成果初現端倪,讓受邀前行的本報記者再次為之怦然心動。
盼著版納植物園的“米”“下鍋”
在黔西南州的州府所在地興義市,本報記者見到黔西南康達林業(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李搏,他首先對陳進、徐增富及隨行的本報記者說了一句話:我們現在“鍋”已經支起來了,就盼著版納植物園的“米”“下鍋”!
從2008年開始,版納植物園與康達公司攜手,在小桐子研發方麵進行實質性合作,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2008年9月雙方簽署了《小桐子良種選育及栽培試驗示範合作協議》,2009年3月又簽署了《生物質能源植物科技合作框架協議》。2008年底合作出版了專著《膏桐生物、生態學及其新品種選育技術》。2009年經合作申請,獲得一項科技部的科技人員服務企業行動項目“生物柴油原料——小桐子產業化關鍵技術試驗示範”,項目經費40萬元。
為了盡快推廣應用版納植物園研發的專利技術,采用小桐子專用開花調節劑提高小桐子種子產量,為康達公司生物柴油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原料,2010年5月雙方還簽署了小桐子田間試驗的協議,康達公司投資30萬元,在其小桐子種植基地上進行100畝試驗示範推廣。
李搏是黔西南人,1989年在貴州大學化學係本科畢業後,分配到了當地一家國有企業工作,從工人一直做到總工程師、副總經理。“2001年之後我辭職開了一個小公司,開始自己生產石油生產催化劑。當時感覺催化劑雖然利潤很高,但需求量太少。到2005年我看到國際油價不斷上漲,所以就轉過來研究生物柴油,用1年的時間突破關鍵技術,申請了專利,建了工廠。2006年貴州發改委的一位副主任去德國考察,發現德國人在用小桐子搞生物柴油,他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帶了幾個種子回來,並找了貴州大學的幾個教授詢問,發現我就在做這個事情。”李搏對本報記者介紹。
2008年,上海樺暉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尋找科技項目,對搞生物柴油的企業作了廣泛調查,找到李搏並收購了李搏2005年8月創辦的公司——黔西南康達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他們對我進行了‘風險投資’。我開始做生物柴油時,試用了20多種原料,如蓖麻籽、花椒子等,通過不斷研究和篩選,覺得小桐子有一定優勢和潛力,但我發現自己的水平遠遠不夠,種植更是外行,必須和高水平的人合作。後來聽說版納植物園有幾個人做得不錯,我就到了版納認識了楊成源老師,他從事小桐子研究多年,給了我們很多指導。同時也認識了版納園副主任彭代平,他非常支持楊成源和我們合作。彭代平覺得我們有誠意,後來又介紹了徐增富老師。徐增富老師根據我們提出的問題,帶領團隊進行了專題攻關”。
“黔西南州的農民自發種了一些小桐子,但產量一直都很低,我清楚地意識到,光靠這些野生品種產業肯定發展不起來。2005年至2006年,全國一度興起種小桐子的高潮,也是因為產量問題把它卡住,乃至於曾與我們合作過的幾位大學教授斷言,用小桐子搞生物柴油絕對沒有出路。我覺得他們目前說這話還早了些。”
李搏對本報記者由衷地說:“正因為崎嶇的道路還沒有走順,才需要先行者的不斷開拓。我們康達公司的自身科研能力有限,一直沒有取得突破性的研究進展,需要中科院科學家的鼎力相助。現在我的母公司也滿懷著期待,看我們與版納植物園、與徐增富老師科研團隊的合作能早日奏效。”
行走在那彎彎曲曲的山道上
8月的黔西南正是烈日炎炎的時節,版納植物園科學家及本報記者驅車,實地查看這一帶小桐子的生長情況。車窗外是群山疊嶂,在路邊瘠薄的山地裏,農作物基本上隻有一些苞穀,間或可以看到的一些農舍也比較破舊,似在提醒著我們,這裏是國家級貧困地區。
第一天考察組一行去冊亨縣的小桐子種植基地。這裏種植的小桐子有些是改良品種。李搏總經理說:我們提供農民一些種植小桐子的信息,他們本來種的是野生的小桐子,含油量較低,值不了太多的錢,我們現在以每公斤3元錢的較高價格收購,引導農民種植的積極性,以便開展下一步的推廣工作,公司的虧空靠其他方麵的收益來彌補,“無論是本地種子還是版納植物園提供的種子,噴灑了徐增富老師他們研製的生長調節劑之後,現在掛的果實都要比原來的多,經過版納園改良優選的小桐子結的果實要更多一些”。
看到這裏的小桐子結果,喜上眉梢的陳進提醒說:我們既要建好小桐子的示範基地,也要保護生態,不能亂砍樹。
“經我們研製的生長調節劑噴灑處理的小桐子,就是把‘公’的變成‘母’的,我們今後還要能把‘小孩’(不開花的小桐子)變成‘大人’(能開花的小桐子)。”陳進這樣形象地做了比喻。
第二天,考察組一行去貞豐縣的小桐子種植基地。在魯容鄉的公路邊上,康達公司用當地修電站拉過來的廢土,也種上了幾畝小桐子。
“這些小桐子今年3月5號剛種上,用的是楊成源老師篩選出來的種,現在看來也長得不錯。種植小桐子的最大好處,就是不爭農業用地,貧瘠的地裏也能長得出來。”陪同考察的康達公司種植部張可元經理,翻轉掛在小桐子枝杈上記錄噴灑日期的小牌子,對本報記者介紹,“這裏還有農民自己撒種、自然長大的小桐子,上次我們用徐增富老師提供的藥水進行噴灑,結果效果也非常好。”
考察組一行繼續驅車前往,看到路邊有一片當地農民自己種的小桐子,考察組和簡陋房舍裏走出的一位老農攀談,他說他家有10多畝地,種的是甘蔗和玉米,同時還采收小桐子的種子賣,也能有一些收入。
李搏總經理介紹說:這裏的農民沒有其他更多的經濟收入,種的小桐子若達到一定規模後,一年增加上萬元的收入應該不是難事,“我們公司追求的是規模效益。但是農民現在暫時還沒有看到更多的效益,就需要政府來引導,我們和科學家來示範”。
在北盤江的一個渡口,實地考察人員在樹下午餐,利用休息間隙,本報記者采訪了徐增富。
“彭代平副主任、李搏總經理和劉剛副總經理一直寄予厚望,希我們盡快把已在版納植物園成功的技術拿過來用,催我和團隊的人員到黔西南。但我考慮到園裏的小桐子是在平地上種植,沒經過多次重複試驗,一直沒答應。經過兩次在平地5畝、山地5畝的重複試驗成功後,才覺得可以將技術拿出去。今年我們在這裏先做了100畝的試驗地。”
2010年5月23日,潘幫珍和他們研究組的一位技工普智宇,從昆明乘了6個多小時火車到興義,在黔西南待了整3天,教康達公司的員工給小桐子噴灑植物調節劑。
“在版納園做實驗開始潘幫珍和技工怕花錢,用的是手動的噴霧器,後來我對她說,要改用電動噴霧器,不要怕花錢,做實驗有時人是最不可靠的,機器是最可靠的。而且做實驗不是搞生產,最好能機械化,排除人的力氣消耗造成的噴灑不均。但後來她到了興義,一開始也使用在昆明購買的電動噴霧器,在實地使用一會兒才發現,山坡地上每棵小桐子之間的間距太大,隻要電門一開,藥水就一直在噴灑,無形中浪費了許多藥水,康達公司才臨時購買了8個手動的噴霧器,又改用手工噴灑的辦法。”
徐增富對本報記者說:“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們的科研的確要深入山間地頭,與生產實踐密切結合。”“為了保證實驗效果,我們過去用的是從美國進口的最好試劑,現在實驗的效果出來後,今後我們要考慮到公司和農戶的生產成本,改用國產試劑,所以現在還在篩選國產的一些效好價廉的試劑。”
“收獲指數”與“信心指數”
據徐增富介紹,印度、南非等國家的科學家,也有和他們研究組一樣,正在做小桐子噴灑相關激素的研究課題,但他們暫時還沒摸索到合適的濃度和處理時期,“我們目前正在做的,是要加速小桐子長成成年植株的過程,使其到達生殖生長的周期縮短。野生小桐子的馴化時間不夠。它的經濟係數,也就是可收獲的果實部分、種子的生物量隻占其總的生物量的很小一部分,或者叫做‘收獲指數’不高”。
本報記者不久前從全國政協提案委獲悉,為促進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第2194號、第2921號有關支持加快發展貴州省小桐子生物柴油產業的提案的辦理,全國政協提案委與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辦、國家林業局等有關部門,曾組成聯合調研組,在提案委副主任楊振傑帶領下,2007年7月下旬,曾實地考察了黔西南州興義、安龍、冊亨等市縣小桐子種植和加工情況。
全國政協提案委組織的這一聯合小組,從原料資源、生產加工、綜合利用、生態環境及產業的經濟性和市場流通等方麵,對我國生物柴油產業發展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調研,2007年9月30日,其在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的一份報告中,明確提出:“貴州堅持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原則,進行大規模小油桐(小桐子)人工種植,發展綠色生物柴油產業,實現綜合開發利用,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貴州省把發展以小油桐(小桐子)為主要原料的生物柴油產業,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決策大力推進,具有較好的基礎和優勢,國家應積極鼓勵和支持。”
本報記者隨版納植物園科學家而行,這次對黔西南州小桐子種植的實地考察,結論也與全國政協提案委的結論大體相同。
據悉,印度總理對小桐子這一能源植物高度重視,前幾年也在其官邸的花園裏種上了好幾棵小桐子。現在,一切問題的症結所在,就是要增加小桐子的“收獲指數”,而這個“收獲指數”在某種程度上,則要取決於企業家對科學家的“信心指數”。
康達公司對中科院科學家的“信心指數”較高。李搏總經理數年前在創辦自己的公司時,在與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科學家的合作中,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他對本報記者介紹說:2009年,冊亨縣政府無償劃撥給了康達公司9932畝。這些是政府以前用小流域治理的專項經費造的林地,雖然對小流域植被起到作用,但管理比較粗放、鬆散。交給康達公司管理,既能更好地保持水土,又讓公司和農戶有一定的經濟效益,“徐增富教授在原來楊成源副研究員的基礎上,開發出更新的小桐子培育技術,現在我們這裏的示範已經看到很好的苗頭。我希望能捕捉到徐增富老師成功的東西,運用到黔西南州,大麵積推廣”。
毋庸諱言,目前我國的小桐子種植麵積雖有幾百萬畝之多,但其種子產量普遍難以令人樂觀,經濟效益更是如水中月、霧中花,根本無法滿足生物柴油產業的需求。僅在貴州省黔西南州,目前種植的小桐子至少已經有8萬畝,許多都是種植在石漠化的山坡地上,產量都很低。
“黔西南州政府規劃發展小桐子200萬畝,而貴州省發改委批準的全省60萬畝的小桐子示範基地也已開始實施。”康達公司劉剛副總經理介紹說:“我們要在前期工作基礎上,進一步通過1000畝的大田試驗,確定小桐子專用開花調節劑的增產效果和經濟效益。按每畝增產150公斤種子,種子收購價2元/公斤,成本50元/畝計算,僅黔西南州現有的8萬畝小桐子,每年大約就可產生約2000萬元的直接經濟效益。”
“在2008年的春天,我就開始安排學生,對小桐子噴灑各種激素做試驗。我對潘幫珍說,首先要找到調控雌雄花比例的方法,看能不能改變,怎麼改變,用什麼手段。以前版納有個博士做過,做的結果反而雄花更多了。小潘對我說,我們還能夠做成功嗎?我對她說,我們要係統地做,充分利用國內外積累的相關知識和經驗,就有可能成功。”
徐增富對本報記者作了科普介紹:小桐子是雌雄異花,本身從遺傳上是不純的。也就是說,母株好,子代不一定好。理想的辦法是進行無性繁殖,傳統無性繁殖最好的辦法就是扡插,這樣能保持與母株一致,種性好。但扡插繁殖速度有限,一棵小桐子把母株都剪了也就幾百棵。小桐子的種植麵積需求大,一畝地至少就要一百多棵苗,單靠扡插進行無性繁殖,無法滿足大規模造林的需要。現在大麵積種植的小桐子,由於大多是采用種子苗,產量很不整齊。靠人工扡插太慢,現在版納植物園正在發展組培的方法,對小桐子采取試管苗無性快繁。組培苗的特點就是後代苗木遺傳上均一、整齊,“我們現已掌握了小桐子快速繁育的技術,一旦選了好的母株,就通過組培的技術快速繁育”。
徐增富帶領的課題組,成功研製出小桐子專用開花調節劑,在小麵積試驗地上可將小桐子的種子產量提高3倍以上。“我們計劃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繼續做好小桐子基因功能與分子育種的研究,同時在黔西南州進行大麵積的田間試驗,對小桐子專用開花調節劑的使用技術進行優化和試驗推廣”。
就在考察組一行赴黔西南州前不久,冊亨縣的一些盤山公路路段,剛剛經曆了山洪之後的泥石流和滑坡,一些道路至今中斷。徐增富對本報記者說:“黔西南州南北盤江流域的生態環境相當脆弱,林木稀少,存在石漠化程度加劇的趨勢,從而使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災害頻繁發生。通過規模化種植小桐子,還可以效地促進山地被的恢複,有效治理黔西南州等地的石漠化,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大山將會呈現怎樣的神奇奧秘?
徐增富感到自己肩上擔子的沉重。但可喜的是,徐增富帶領的能源植物科研團隊,現在正在慢慢得以發展壯大,有人已開始做功能基因克隆和轉基因的研究。僅徐增富本人現在帶的在讀研究生就有15位,實驗室人員有20位,“這樣我就有比較足夠的時間,可以考慮一些小桐子分子育種的科學問題”。
徐增富在一處岔道與本報記者揮手再見,“我這次與大家來黔西南考察,進一步了解了公司與農戶的需求,我還得應康達公司的熱忱之邀,在這裏逗留一兩天,多看一些小桐子種植點,給他們提一些指導性意見”。
李搏總經理在一路陪同考察中,熱忱的期待溢於言表:“我想利用中科院良好的人才資源,在生物能源這一塊把文章做得更深入,從單一的小桐子做到產品和產業的多元化。最好雙方能建立更緊密的關係,爭取今後能共同成立一個生物柴油工程中心。地處荒山僻嶺的黔西南今後不僅山清水秀,生物柴油的生產供應不一定隻是局限在貴州,但最高水平技術要從我們這裏來發源。我們通過設備的研製,參股,滲透到很多國家的行業,從單純的產品輸出轉變到技術的輸出。”
逐片看過小桐子的不同生長情況,陳進曾深有感觸地對本報記者坦言心跡:“小桐子是明星植物,全球關注,一波三折,我們的技術若能真正應用到生產上,既促使農民和公司增收,也保護了自然生態環境,邁出了至關重要的關鍵一步,今後我們應該更加有創新的信心與勇氣!”
記者不由地想起晴隆縣的“24道拐”公路奇觀。著名的“24道拐”離這裏約100多公裏之外,曾榮登《中國國家地理》2009年第12期的封麵。這“24道拐”盤山彎道長約4公裏,每道拐彎僅幾十米長,曾是抗日戰爭時期貴陽以西黔滇公路最險要的咽喉要道。
“24道拐”如同一條巨大的“拉鎖”掛在山梁之上,不禁讓人浮想聯翩。現在小桐子的研究一波三折,連國際上的一些專家也擔憂其“繁華難現”,我們豈不是同樣需要“八年抗戰”堅忍不拔的精神?假如它拉開如“24道拐”那樣的“拉鎖”,大山將會呈現怎樣的神奇奧秘?版納植物園對小桐子的研究目前堪稱“蓓蕾初綻”,我們期待著她能得到更多的精心嗬護,綻放得更加絢麗多姿!